长泰县,辖6个乡镇(场)、2个工业区和1个旅游区,76个行政村(作业区、居委会),面积90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
长泰是“千年古县、状元故里”。长泰,取“长久安泰”之意,公元955年置县,是漳州三个千年古县之一。素有兴学重教优良传统,历代英才辈出,明代出现漳州史上唯一状元林震。县内存有千年古刹天竺岩、戚继光抗倭遗址等文物古迹427处。 长泰是“闽南宝地、厦漳近郊”。地处厦漳泉大都市核心区,东距厦门40公里,南至漳州18公里,北望泉州100公里。交通便捷顺畅,厦成、福广、沈海等三条高速公路在长泰县域内设有2个枢纽互通、4个落地互通,并使长泰与厦门环城高速相联结,2013年通车后长泰至厦门海沧仅28公里30分钟车程;在建的状元大道和银泰路与漳州市区圣王大道相连接,将成为漳州经长泰通往厦门又一重要交通大道;2013年我省新规划的交通大动脉“联十一线”和“联十四线”,均把长泰作为联结厦门和漳州的重要交通节点,长泰将真正成为厦漳两市郊区,处在厦漳“半小时经济圈”内。 长泰是“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地理条件优越,“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呈向南开口马蹄形,四季如春,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是全国优质水果——中国芦柑之乡。生态环境优美,全县有植物种类1000多种,森林覆盖率65.8%,居全省前列,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以上,荣获全国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等多项荣誉称号,代表目前国家较高生态水平。旅游资源丰富,138平方公里的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目前共引进旅游项目23个,总投资250亿元,拥有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全国首个“生态建设实验示范园区”泛华天成生态博览园等一批生态旅游品牌,是厦漳泉、潮汕等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热点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44.6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3.89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31.63%,人均居住面积34.68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40%。特别是全力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体现 “显山、露水、秀村、融绿”整体风貌效果,达到 “山青林茂、水体良好、道路明畅、良田飘香、村庄秀美、厂区景化、城镇宜居”的目标要求,展现和谐和美、宜居宜业宜游新长泰,被省领导批示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广典型,上升为实现“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福建”的一种模式。 长泰是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科学发展十优县”。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对接特区、项目带动”三大举措,在更高起点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快速、质量提升、民生改善、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等1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入选2012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12年第六次连续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全县上下风正气顺、人和业兴、和谐安定。初步统计,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2亿元,增长14.6%;工业总产值272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45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总量居全市第2位;财政总收入15亿元,增长40.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8.56亿元,增长3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76元,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10763元,增长16%。
武德园
长泰县雪美洋现代农业示范区
生态茶园
生态县城,温馨家园(张碧辉)
美丽长泰四季等你
长泰好所在,四季等您来!长泰誉为“千年古县、状元故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春赏花、秋登高、慢生活,夏漂流、冬温泉、文之旅”,是今天长泰旅游的靓丽名片。“福建第一漂”“千年古山重”“慢客风情游”,在长泰青山绿水间漫步,在田园风光里徜徉,“森呼吸、慢生活、好享受”!
长泰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生态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是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科学发展十优县”、2012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全县上下风正气顺、人和业兴、和谐安定。
拜访古代先贤
长泰置县已经1050年,在这地灵人杰的闽南小邑,英才辈出,俊颜纷呈。历代有进士71人、举人292人、贡生396人,其中有“明代一状元三解元”、“一榜三进士”、“父子进士”、“一榜七举人”等。在重修的文昌阁上,就展示了由宋迄清的17年位长泰籍人物的形象及其简要事迹。他们虽然只是长泰古代优秀人物中的一部分,但足以让长泰人感到自豪。这些人物,各有不同的经历和作为,也有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但他们都表达了勤劳、善良、正直、勇敢以及热爱家乡等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如果有机会到长泰,先拜访一下这些先贤,在美丽的龙津江畔,与他们做一次对话,相信是一次荡涤心灵的美好享受。
乐育英才状元师——唐泰
叶小秋
在“千年古县”长泰,有一位乐育英才的著名教育家——唐泰,他的名字将永远和漳州府史上唯一状元郎、闽南骄傲──长泰人林震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六百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而提起唐泰,不仅长泰,还有龙溪、漳浦等闽南各地的人们,总不免要追思一代宗师乐育英才诲人不倦。
唐泰,字师廓,号东里,长泰彰信里(今陈巷镇)唐山社人。唐泰自幼资质聪敏,博学强记,学究古今,通晓各种经书典籍,尤其是“群经之首”《易经》。民间传说,天师钟馗曾现身聆听唐泰讲解《易经》,极为赞赏。有人说,《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之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薮,一部《易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一部被孔子列为儒家“六经”之首的《易经》,唐泰花了很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深邃独到的见解。这些丰厚的哲理、睿智的思维,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做“科学方法论”,直接影响了唐泰的一生,尤其是其日后的教学生涯。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秋,唐泰参加福建乡试,高中第四名举人。翌年春,赴应天府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顺利进士及第。登第后,唐泰授祁州知州,力承孔孟仁政之道,宽惠爱民,减省刑法,薄收赋税,办案公正严明,深得百姓爱戴。斐然政绩,再有渊博学识,唐泰政声直扬。在有司交章极力推荐下,幸运的唐泰得到明成祖朱棣特旨宣见,并亲自在文渊阁御试。唐泰不愧为一代才华横溢的大学子,当场文思泉涌,洋洋洒洒,挥笔立就《麒麟颂》、《野渡横舟歌》、《明伦论》等三篇诗文。诗文字字珠玑,篇篇佳构,精彩绝妙,朱棣龙心大悦,准备破格擢用,遂面谕唐泰留京候旨拟予重用。
不料御试过后,塞北边情告急,皇帝御驾亲征。擢用唐泰之事就被暂时搁置一边不见下文。
唐泰平昔潜心治学,胸怀坦荡。对于个人荣枯进退,他始终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留京候旨期间,见朝延官吏弄权营私,乌烟瘴气,唐泰的内心一片无奈,一阵难言的孤独。一个有强健人格的人是不容“催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堪浸淫其间的唐泰毅然选择退出政治舞台。不若潇洒的李白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洗去浮噪喧嚣的唐泰想起垂垂老矣的双亲,想起风习淳朴的故乡,上下思量,与其长此侧身惊涛莫测的宦海,不如洁身引退,归隐故园。于是,无意仕进的唐泰上书辞去官衔,“乞归侍养”,告别繁盛的京华,匆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回长泰后,唐泰潜心致力办学,余生所有热情和智慧都付于推动闽南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在大夫坊(今陈巷镇)构筑学舍百余间,受业生数最多时达数百人,办学规模之大在当时是仅有的。闽南各地热忱向学之弟子,纷纷慕名登门拜师。唐泰博学多才,言传身教,“慎思为美”,“禁止自欺”,以良好修养和高尚师德,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唐泰深喑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精心培育,力求每个学子都能学有所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唐泰的良苦用心催开了芬芳的桃李。长泰状元林震、龙溪探花谢琏、漳浦进士陈亹、理学名家陈真晟等等,一时闽南俊彦纷呈,人才荟萃,无不是唐泰若春风化雨的教育之功!
自隋唐以降,中国采取科考取士的选官制度,多少文人学士深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寒窗苦读唯求功名利禄出人头地。从来私塾先生乃三教九流之末流,教书匠往往是落魄酸儒无奈之下为谋一口稻梁而为之,若有禀异才华而又官运亨通者,则断难以走上教书育人之道的。而已走上仕途且前途锦绣在望的唐泰,却转向了教育这一条寂寞之道。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更是穷其一生所实践的行为指向。可以说主,唐泰弃官从教,是另一种高尚之行,也是另一类行儒之道。
百年大计,树人为本。强国须强教,强教须重教,重教须尊师。六百多年前的唐泰高瞻远瞩,献身教育,教化一方百姓,开化一方文明,其作用源远流长,诚乃闽南子孙幸事!让我们向一代师宗致敬!
唐泰简介:唐泰(1392年——?),字师廓,号东里,长泰彰信里(今陈巷镇)唐山社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举人第4名,翌年进士及第,授祁州知州,后无意仕进,乞归回乡。唐泰回乡后致力办学,结庐大夫坊,筑学舍百余间,接纳四方学子,其弟子有长泰状元林震、龙溪探花谢琏、漳浦进士陈亹、理学名家陈真晟,以及一些举人等。唐泰文学名世,精通理学,尽瘁教育,被誉为乡贤,有《思诚斋铭》传世。
——摘自《文昌长泰》
儒学科贡题名记
朝廷开设学校,教育人材。凡由科贡而出,分布内外,皆能致治,效于当时,而无愧于其职焉。长泰邑虽小,而山川明秀,人材挺出,魁多士,登台省,入馆阁,为州县。学校济济有人,先是名氏月题于明伦堂之壁。
正统乙丑,邑令刘侯奎,丞谢侯贵,作新学宫而易以碑。且追考永乐以前诸先辈,合而刻之。虚其左以俟来者,盖期望劝勉之意寓焉。一日,造余请为之记,余谓二侯之意厚矣。为士而学于斯,求所以副其意,当如何而其力矣。其必以吾之生也,虽后于前人,而钟灵毓秀,则同此山川也。启迪程督,则同此教育也。前人既能为科贡光辉矣,吾独不能,无乃自弃乎?于是奋志而为之。日亦不足,则夜以继之,将见学问,日就高明。发之言词,则为文章;施于政事,则为功业。其于朝廷建学立教,而科贡之所取者,为无负矣。二侯之所期望劝勉,又岂不在兹耶?故记之,以观厥成;而嗣列者,重有光也。
[简介]
明正统十年(1445年),长泰县重修学宫,在明伦堂立历代科贡题名碑,请状元林震作记,林震应邀写了本文。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劝勉力学之情,亦为长泰新学宫增色添彩。今碑已废。
——摘自《文昌长泰》
状元文化
林震(1388-1448年),字敦声,祖籍是长泰县善化里(今枋洋镇)。林震是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漳州府只出过一名状元,漳州也因有林震这一状元才被封为“府”。林震出身贫寒,自小志向高远,聪颖好学,明宣德五年(1430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居京八载,因素性淡泊明志,故无激流勇退。还乡后谦恭自持,品性高洁。
据林震自述:“夜则读书于室,昼则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携卷腰底,读之声朗朗出树间。”经多年苦读,他学问渊博,文章超群。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进京会考,获第15名进士。据传林震参加殿试时,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题。林震才思敏捷,即赋:“骑鲸直上九天台,亲见嫦娥将桂栽;幸得广寒宫未闭,待臣连月抱归来。”皇帝闻之大喜,御笔圈定林震为新科状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第三名探花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3名,闽中一科三鼎甲,至今传为佳话。 林震状元及第后,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他居官八载,担任文学侍臣。曾主持编修《明实录》。林震出身清寒,淡泊明志,不愿浮沉宦海,乃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称疾告归”。 林震回乡后,闭门读书,以诗史自娱。他持身谦恭礼让,待人接物从无疾言遽色,非因公事不至郡邑之庭。林震居家之时,广藩(广东布政)曾两次聘请他赴粤主持乡试。林震慧眼识人,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受到士林的赞誉。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林震的民间故事,脍炙人口。诸如:林震状元及第时,家中井鸣三日;林震卒之时,有星坠于其户;林震在金銮殿上“一笔化三千”,与江西沈文求争元夺魁。这些故事世代流传,表达了百姓对状元林震的崇敬。
状元林震祖居地位于枋洋镇科山村,四面环山,绿意盎然,巧合的是,林震故居前方的两座山山形就像是一个笔架,当地群众称之为“笔架山”,后方的山形就像是一顶官帽,当地群众称之为“官帽山”。如今,林震故址还留有林震当年用过的石臼等物品,当地群众为了纪念林震,在其故址旁树了石碑,刻录下林震的生平事迹。
为进一步挖掘状元文化历史底蕴,弘扬状元文化精神,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的科山状元文化公园现已建成,公园总投资120多万元,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景观绿化1800平方米,绿化苗木200多株,健身路径1套。状元林震雕像是状元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雕像根据史料记载还原而成,高4.8米, 宽1.2米, 雕像造价20余万元。
状元林震雕像的落成,是枋洋镇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一个良好的开端,具有深远的意义。状元林震是漳州的骄傲,更是长泰、枋洋、科山的骄傲,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依托枋洋良好的山水生态资源,挖掘状元文化底蕴,打造以状元文化为主线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间,是枋洋今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状元文化园
状元祖居地
状元祖居地
长泰之绿
何强
一位瑞士朋友来长泰,我带他上了长泰人文标志性建筑——文昌阁。远望温柔如黛的山峦,群山拥簇下的片片绿野和龙津溪两岸的层层绿意,他对我竖起了大拇指:长泰的山水比瑞士还OK。我以为是溢美之词。他摇摇头,瞪大眼睛,以欧洲人特有的认真劲儿对我说:不,长泰的绿是原生态的,价值不仅在观赏,而且在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他说的有一定道理。长泰的绿确实是最自然率真的,没有经过任何整理修饰:高低相依,长短相接,方圆相间,宽窄相随,远近相应,淡墨与重彩同生,行书与狂草并舞,在似无章法里,透出特别质朴不做作,让人自然想起王献之《宋刻本淳化阁帖》来,潇潇洒洒一气呵成连绵万里,散发着多姿多彩的风格和气质。更使人想到刚刚学会涂鸦的少年儿童们在广场上的集体杰作,近瞧简单粗糙,远看连绵壮观,特别是稚嫩的手晶莹的心画出的是透明的世界,这样的“原生态”作品比什么大师之作都更值得收藏。在那无边无际绿色里,除水稻蔬菜外,还裹着许多作物果树:甘蔗、香蕉、龙眼,芒果、荔枝、杨桃,柚子、枇杷、金平枣,菠萝、巴乐、火龙果,还有全国绿色食品“柑中之王”岩溪芦柑。这样的绿,不仅养了客人眼,馋了客人嘴,醉了客人心,而且让这里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我也第一次真切理解了什么叫做“青翠欲滴”,什么叫做“硕果累累”,什么叫做“瓜果飘香”。
要孕育出这样的绿,离不开自然的造化。长泰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地势北高南低,群山拥绕,就像一个马鞍,把自然的一切优质元素尽揽袋中。长泰还应证了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围绕着长泰,有多座让你一见钟情的山,像有“第一名山”之誉的吴田山,“人间仙境”董凤山,既阳刚又温柔的梁冈山以及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和历史文化名山天成山。这些山海拔都不高,就是吴田山王尖——厦漳泉沿海一带的最高处,也不过千米。但这些山蕴藏着太多太多让人心驰神往的历史宝藏。殷商时期人类生活遗址,唐开元年间就建好的道观寺院,宋元明清无数圣贤志士留下的传奇足迹,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奇花异木胜山流瀑美景绝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在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流着四条各有千秋的溪流:龙津、马洋、高层、杨陶。龙津,是长泰的母亲河,她由北往南贯穿长泰,沿着县城东南部的石冈山,从东往西奔向九龙江。据说,龙津溪原是穿城而过的,连年的水患使古代主事者下决心改造水道,让水绕着城西边走,从而也制造了龙津水从东往西入海的难得景致。这样的景致,曾出现在山东曲阜,诞生了孔圣人。长泰一个“蕞尔小县”,居然圣贤辈出,还诞生了漳州府的唯一状元林震,与这样的地理形胜难道就没有一点关系吗?马洋溪,更成了长泰走向新世纪的一张名片。不仅因为这里诞生了国家皮划艇训练基地,“福建第一漂”旅游景区,还因为大家都把长泰当作了厦门的“后花园”,而马洋溪人野心更大,要把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打造成闽南金三角的“中心花园”。高层和杨陶溪,则躲藏在长泰县自己的后花园里。这个后花园,就是已被推选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坂里乡。我向许多人预言,坂里乡是未来长泰最有魅力的地方,理由很简单,她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这两条天天激情欢歌的溪流,就是一对天真活泼纯洁无瑕的金童玉女。
如果说,长泰绿的生成得益于自然的赐予,要保住这绿则有赖于长泰人的呵护了。乾隆八年(公元1743),长泰人就在岩溪镇甘寨村立起了这样一块石碑:“不许放火焚山;不许盗砍杂木;不许寨山挑土并割茅草;不许盗卖杂木。如违者罚戏一台,强违者绝子害孙。”而在马洋溪鸣珂陂旁的“禁石记”石刻则写得更直截了当:“上至石陂下至石跳诸石簇列俱系海斋祖坟遮拦脑后溪风不许开凿违者绝嗣众共革之。”立碑时间是乾隆丁未年。言辞虽然激烈,但二百多年前,长泰人对山对水的热爱之心不难窥见。今天,勤劳的长泰人走上了小县城大工业的路,依然没有忘记对绿的关爱。我在《为大地母亲梳妆》中说,这里每年都有数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土地,经过精心的整理被保护下来,焕发出新的热情,为人们奉献出更多的财富。长泰人懂得向土地母亲的辛劳付出表达儿女的敬意——常常精心地为母亲梳妆打扮。是呀,没有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哪来永恒的绿的世界呢?长泰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西班牙美学家桑塔亚那在《美感》中的一段精辟论断:“舒适的环境是快乐的代名词。它能从外面作为一种经久不变的一个希望和影响刺激我们,或者作为一种内在的健康生活的意识鼓舞我们。”长泰人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而不管多么美好的生活,离开温柔的土地和绿色的家园,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样的理念获得了理解和尊重。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络绎不绝来到长泰,长泰魅力与日俱增。一个企业在这里盖房子修道路时大声宣布,要给青蛙留下歌唱的舞台,要给蝴蝶留足起舞的家园。于是,这里的房子价值敢与鹭岛比肩。以关注生态环保出名的学者作家谢冕、阎纲、张守仁等老先生,感受了长泰山水,都兴致盎然写下了对这里的美好记忆。74岁高龄的谢冕教授在雨中漂流之后,写下“漂流有真趣”五个大字。我以为,这“真”,正是诗人对绿色长泰最精炼而深情的概括。国家环保总局对长泰数项环保指标进行了严格考核,毅然把“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挂在了长泰最醒目的地方。
长泰建县于公元960年,绿不仅成了这个千年古县的原色和符号,绿的心态也成为长泰人生命中的有机部分。这就是质朴、平和、随意、顽强,知道以感恩的心回报自然的赐予和他人的帮助。在熙熙攘攘世界里,他们懂得抽空去登一登清风习习的名山胜川,随手为绿树拔掉身边急功近利的杂草;懂得偷闲去闯一闯湍溪急流,荡涤掉不小心粘上的物欲时代的浮躁。回到家里,他们还会斟上一杯“坂里红”,就着一只“山重鸡”、一碟“龙须菜”、一盘“手抓面”,外加一盅“顶山香”,和绿色一起感谢甜美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
绿,是色彩、性格、历史,也是和谐、收获、生命。长泰之绿会更青翠,也将更加宽广无边。
——摘自《文昌长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