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两名“85后”大学生回乡用花生壳试种有机蔬菜,希望有朝一日实现—— 花生壳上的“绿色财富梦”
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就业的很多,回到农村种田的就少之又少。而在龙海东园镇东宝村的农田上,就有两名回到农田搞起无土栽培的“85后”大学毕业生,他们是谢瑞达和林玮俊。
从兴趣到实验再到扎起蔬菜大棚,两人已和无土栽培结下不解之缘。近日,笔者走进他们位于东园镇高优农业示范区的农田,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兴趣相投结伴种田
2011年,谢瑞达和林玮俊分别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虽然两人家住龙海江东桥头两端,但当时互不认识。
毕业之后,谢瑞达辗转到厦门工作。由于惦记着有机蔬菜发展前景,工作一年多之后决定回乡尝试种植,并开始尝试用0.1亩地实验水培蔬菜。对有机蔬菜同样感兴趣的林玮俊通过朋友找到他,两人开始了无土栽培探索之旅。
实验之初,他们通过上网和书籍大量阅读相关技术,还专程到漳浦、泉港等地参观学习。随着实践的深入,他们发现实验并不简单。“小小几米见方的一块地,要控制好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又要处理病虫害,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谢瑞达说。
经1年多实验,他们的水培蔬菜成功了,种植规模也扩大到2亩多。然而,一场更大规模的种植技术难题正等着他们破解。
用花生壳种蔬菜
实验成功后,两人决定把成果推向规模种植。去年10月,他们在东园镇租来25亩土地,开始大规模无土栽培蔬菜。
然而,他们种的蔬菜不是培育在实验时的水里,而是种在经发酵的花生壳上。谢瑞达说,蔬菜发病菌80%来自土壤,而水培亚硝酸含量过高,采用花生壳作为栽培基质,可对其先灭菌,有效减少病害。此外,花生壳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疏松透气有利蔬菜生长,价格也便宜。
由于栽培基质改变,他们很快栽了跟头。“花生壳作为基质需掺和下脚料,比例没调好,第一批蔬菜根都没长出来。”谢瑞达说。
损失数万元后,他们犹如泄了气的皮球。这时,双方家人给予其极大鼓励,帮助他们找到了当地的蔬菜种植专家王继顺。王继顺听说后,当即表示会尽全力帮忙。
在专家建议下,他们在花生壳里添加更多有机肥料,延长发酵时间,还创造性地采用薄膜和纱网隔离土壤,基质预计可使用5年。
经近一年努力,大棚蔬菜有了成果,每天都能采摘750多公斤西红柿和黄瓜。
好菜有待卖出好价
种菜成功了,林玮俊开始为销售苦恼。
蔬菜开始采摘后,一些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购买,由于价格便宜味道又好,现在,每天有几十个村民慕名到他们那里买菜。
王继顺也看好有机蔬菜发展前景,他说,两个年轻人种出的蔬菜虽还未达到有机蔬菜标准,但已是无公害水准,确实比较好吃,产量也稳定。比如,西红柿亩产1万公斤,是他在大田种植产量的2倍。
“可是好东西却没能卖出好价钱。”林玮俊表示,无土栽培蔬菜是一种作物栽培新技术,投入比土壤种植多得多,“但市场认可度还不是很高,卖的价格与大田种的一样”。
可喜的是,前段时间福州永辉、沃尔玛超市已派人来农田考察他们的无公害蔬菜。对方表示满意,但也提出量不足的问题,目前还没法进入超市。
为提高销售效益,林玮俊为蔬菜基地注册了龙海蔬博农业公司,并对采摘的蔬菜进行分级,采用直销方式,直送到附近乡镇菜市场销售。两位年轻人表示,无论碰到何种困难,试种蔬菜的成功已经让他们收获了坚持下去的信念。(福建日报黄国轩 郑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