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12日讯 在民间,很多人信仰供奉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常见的土地公形象,一般是穿着普通人的服装,而南靖山城镇大同路兴庆庙的土地公,却是头戴宰相帽、身穿皇帝龙袍。兴庆庙管委会主任王漳城说,该庙土地公的奇异“装扮”,跟一段少年慈禧的民间故事有关。
兴庆庙不大,只有14平方米,神位正中的土地公头戴宰相帽、身穿皇帝龙袍,左手捧着金元宝,右手握着龙拐杖,栩栩如生。土地公左边的护卫武官手握一把刀,右边的文官捧书持笔。88岁的村民黄珍说,兴庆庙的土地公胡须由少女头发制成,其它地方的土地公一般是用刻须或画须。
兴庆庙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漳城说,兴庆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庙和土地公神像都被毁掉。改革开放后,在原址重建庙宇,根据老人的回忆再雕神像,让他戴上宰相帽、穿上皇帝龙袍至今。至于为何异装,还跟一段少年慈禧的民间故事有关。
相传,慈禧15岁时,为寻找养父惠征到漳州府,在漳州旧桥下,被南靖人阮逢时所救,暂住山城阮厝底(阮逢时家)近半年。某日慈禧逛街时,遭流氓追赶调戏,躲入此庙供桌下许愿,求土地公保佑,流氓在庙门看到庙小便离开。之后,慈禧返京被选上秀,成为咸丰皇帝的宠妃。她为感谢土地公当年的“救命之恩”,请皇帝准奏赐兴庆庙,特准他头戴宰相帽、身穿皇帝龙袍,并由县令给他穿衣戴帽,配文官武将神像护卫。
王漳城说,当时,人们把慈禧住过的那个巷子叫“美人巷”,20年前因县城改造,“美人巷”被拆掉,即现在的“工农巷”。别的地方为土地公过生日都在中秋节,兴庆庙则提前一星期(农历八月初八),还要连演三天社戏,并举行“求龟”、“弄狮”等民俗活动,锣鼓阵套路阵势均学自慈禧太后的家乡山西。150余个“福户”,一年365天轮流为庙中的两盏长明灯添油,并供奉茶果糕点,已经延续两百余年。
南靖县文史专家谢新鎏(音同“流”)说,《南靖县志·民国版》卷二十八《丛谈》载有一段文字,跟王漳城所说的部分民间故事相似。文曰:“逊清咸丰癸丑,漳观察文秀,号莲溪,正黄族人,遭双刀之乱,殉节殁于官。其女文氏(即西太后慈禧)避难山城,宿老师阮逢时家。事平回籍,值咸丰帝征选宫人,遂应选入宫,未几进位西宫,追念昔日拯救之情,乃赠阮逢时孝廉方正,赏给五品顶带荣身。弟阮逢尧候补分州。及明诏召京任用,而阮逢时则以年老告辞”。曾几何时,国内一些热心学者对慈禧太后少年在南靖生活的历史做许多考证,基本得到认同。兴庆庙的土地公“服装形象”,可能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座,从某种程度而言,还填补“慈禧少年之谜”的一段空白。(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东升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