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三十平方米的空间里,郭黄龙港手工打造出一件件乐器。
别人家拆除老房子时扔掉的老门框、门板,丢掉的旧床板、窗户框;有人丢弃的老旧衣柜、椅子,甚至是随手丢掉的椰子壳……这些在常人眼中再无任何价值的物件,经过他的巧手打造,就可以变成一把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昔日的收藏如今成了制作乐器的原材料
他叫郭黄龙港,现年51岁,生活在漳州龙海市石码镇的一个偏僻小巷内,熟悉他的邻居都称他“阿港师”。
有些工具是他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制作的
离开:放下手艺不断转行
郭黄龙港说,从他太爷爷起,他家就开始做乐器。他的父亲郭黄彬在漳州芗剧界小有名气,不仅是漳州市木偶剧团的一名出色乐器师,还有一手制作乐器的好技艺。14岁起,他便跟随父亲到剧团学做民族乐器。
读大二的三女儿郭艺琴,会试着帮父亲做打磨的简单工作。
年少的郭黄龙港,在亲友眼中是个“不守规矩”的人。23岁那年,他离开剧团,到一个施工队当起水泥工;不到3个月,他便再次转行。此后的10多年里,他开过理发店、当过泊车小弟、卖过家具、推销过茶叶,更玩过一段时间的收藏……后来,在妻子离他而去留下孩子时,他突然懂得了何为责任;在父亲过世之时,他突然懂得了传承的意义。2013年冬,他临时租住处的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小房间,成了他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制作乐器的工作坊。
碗口粗的木条,一根烟的工夫变成二胡的把柄。
回归:一心打造各种乐器
如今,在这个小工作坊里,各式做乐器的刨刀、锯子、锤子在墙上有序地排列着,新做出的二胡、三弦、大管弦、双弦琴、月琴……随处可见。郭黄龙港说,有些工具是他买的,有些则是他根据需要自己制作的。
“桶”是否密封、内部纹路是否圆滑,都会影响到二胡的音质。
街头捡来的椰子壳用来做二胡
在工作坊的一角,摆放着许多废旧木头,而这些却是他收藏的宝贝。“你别小看它们,它们可是黄花梨、红花梨、小叶红檀等名贵木材,都是我从10多年前买的老家具上拆下来的。”郭黄龙港说,这些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最佳用料,“新的木料不好用,不仅容易变形,做出的乐器音质也相对差”。刨刀滑动,木屑纷飞,一根烟的工夫,在他的手上,一根碗口粗的木条便化身为一把二胡的把柄。郭黄龙港说,芗剧中所使用的乐器四大件,每种制作的工序都不一样,“比如二胡,光工序就有几十道,零部件也有数十个”。在他看来,要想做好乐器,一定要懂乐器,制作时能够静下心,能够做到心和所做的乐器“合一”。
每次完工,他都会先试拉一曲。
“制作乐器最难的是皮和木头,不仅要研究木头,研究如何拉皮,更要研究木头的厚度、尺寸。”他说,手工制作乐器过程中的打腰、磨线、抛刀等工序,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力气活。他的双手摊开,可见斑驳的刀疤、结茧的水泡、干裂的手纹。
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的上漆,可能需要10多天才能做出一把完整的乐器,但他一点也不觉得烦闷,因为对他来说,那不是一块木材,而是一件艺术品。在制作的过程上,他也尝试着用不同材料来制作乐器,比如,他用捡来的椰子壳做二胡,没想到会有清脆、响亮的音效,还没完工就被一个老乐器师相中。
到郭黄龙港的工作坊弹奏交流一番,成为许多乐器爱好者的一大乐趣。
担忧:至今找不到传承人
每做好一把乐器,他都会找来乐器玩家现场试音,大家一起沟通、探讨每一把乐器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他说,这样才能做出更完美的乐器。他的工作坊也成了民间乐器爱好者聚会的地方,几乎每天下午3点过都会有一些乐器爱好者来这里弹奏、交流。
如今,他担忧的是自己的这门手艺后继无人。“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做这个行当的,实在是太难找了……”郭黄龙港从去年就开始找传承人,可是至今都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学。(记者 丰晓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