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籍华人购地 创菲华侨公墓
菲律宾有一句俗话:“没有到过华侨义山,等于没去过马尼拉。”
华侨义山是马尼拉的第二大公墓,占地约20公顷。它的成立可追溯到120多年前。当时,华侨很少信奉天主教,往往无处可葬,因此地方领袖林旺购地兴建华人墓园。
120多年前,祖籍漳州的林旺购地兴建华侨义山,现为马尼拉的第二大公墓
管理华侨义山的菲律宾华侨善举总会李逢梧博士介绍,林旺是菲律宾首任华人甲必丹(殖民地管理华人的长官,编者注),为漳州府龙溪县人。购地建墓园,是1870年,他竞选华人甲必丹时的承诺。当选后,他履行诺言,在马尼拉巴石河以北的拉落马买地皮,为贫苦华侨提供安葬之地。
虽然是一座座坟茔,但这里却如同一个豪华小区,义山内的街道整齐平坦,其中有一条“林旺路”,就是纪念林旺当年的功德。公园凉亭旁,树木茂密,分为灵骨塔区、土葬区、佳城区等。
杨氏家族四代 在菲影响深远
在菲律宾的漳籍华侨中,杨启泰家族影响深远,他们祖籍角美杨厝村。杨氏家族一度控制菲律宾五金行业和菲律宾最大的银行——菲律宾交通银行。菲律宾两大华人社团,菲华商联合总会和菲华工商总会的创建都与这个家族有关。11月14日,现年82岁的杨氏家族第四代传人杨彼得接受海都记者采访,他依然能说一口流畅的漳州腔闽南话。
杨彼得称,1860年,杨在田到菲律宾创业,将小铁店扩展为瑞隆兴公司,成为马尼拉富商,并捐资回乡扶贫救困。1925年,杨在田叶落归根,回到祖国养老,定居在厦门鼓浪屿杨家园。
杨在田的孙子叫杨启泰,即杨彼得的父亲,早年在中国接受教育,青年时到马尼拉继承家族事业。1939年,杨启泰倡办菲律宾中正中学,任校董事长达40年,这是菲律宾迄今唯一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所完整教育体系的华校,被誉为菲律宾华社“最高学府”,菲律宾众多政商要员都毕业于该校,如SM集团董事长施至成、菲律宾首富陈永栽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启泰积极发动侨胞支持祖国抗战,自己曾于1939年捐献一架飞机。1941年1月,日军占领马尼拉后,他和其他42名爱国华侨拒绝组织伪华侨协会为敌人效力,因此入狱,直到1943年才获释。
马尼拉光复后,他创建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并任首届理事长。当时,菲律宾国会排华法案迭生,他领导“商总”据理力争,终于打消许多不利于华侨的法案。二战后,他曾投资建立汽车装配、金属与机械制造公司等企业,还担任菲律宾交通银行董事长、行长兼总经理达20年。
1998年,杨彼得牵头创建菲华工商总会,这也是菲律宾重要华人社团之一。
张昭和
人物名片
姓名:张昭和
祖籍:漳州府海澄县(今厦门海沧)
职务:菲律宾华商联总会理事长
【对话】
华商乐施好善 与当地人和睦相处
记者:早期远离祖国下南洋谋生很辛苦,您家族有怎样的往事?
张昭和:我的祖父从老家到菲律宾做生意,后来父亲也过来,我是在菲律宾出生的。当时,祖父、伯伯和父亲到菲律宾赚钱,主要是寄回去养家。抗战爆发后,父亲变卖在菲律宾的家产回国,但当时大陆没什么生意可做,只能买地收租,后来时局动荡,父亲不得不再次跑到菲律宾,随后在菲律宾结婚生子。
记者:作为菲律宾的华侨领袖,您对侨领文化的传承怎么理解?
张昭和:菲律宾华商联总会是1954年成立的。当时菲律宾政府通过很多法令,对华人很不利,华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所以,华商联总会应时而生,目的就是保护华人华侨在菲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替华人排忧解难。
商总是菲律宾最大华商组织,在帮助菲律宾民众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捐赠了一万多间农村教室;常组织华人的医生和牙医给穷人义诊;在华人街组建消防队;成立救灾基金会,给受灾民众提供资助。
商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为华人提供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环境,提高华人的地位。让华人在菲律宾能够好好地生活、赚钱,跟菲律宾人好好地相处。
记者:“一带一路”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昭和:以前中国虚弱、贫困时,菲律宾民众虽然知道我们的祖辈把挣到的钱寄回国了,但他们并没有排斥华人。所以,我认为,菲律宾人能接受外来民族和文化。日本入侵后,菲律宾争取独立时,很多华人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
当然,华侨华人总有一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对中国发生的大小事很敏感,会特别留意。如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有技术、有资金,而菲律宾在基础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商机,双方可以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