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课用得上这理说得明
长泰坂里乡的老杨最近有点烦。
老杨的韭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中,56项指标合格,1项不达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看着别人家的韭菜,一茬茬割,一茬茬卖。老杨有点坐不住了。
5月29日,长泰乡村讲师团成员、高级农艺师王阿桂到了坂里乡。座谈会上,老杨带着笔记本,戴上老花镜,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老杨关注的问题,也是王阿桂“讲课”的重点。王阿桂向乡里的蔬菜种植户、经销商和农药销售商讲解农药使用的注意事项,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韭菜种植中的具体问题。
一堂课下来,老杨笔记本密密麻麻记了很多,眉头也舒展开了。这也正是长泰乡村讲师团宣讲效果的一个缩影。
长泰乡村讲师团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共有五支小分队,分别为理论宣讲、农业科技、农村管理、卫计服务和文化教育。这是在“龙津大讲堂”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和拓展。
从“上菜”到“点菜”
宣讲的内容更丰富了
石格村村支书冯志勇没想到,县里来的讲师团,不仅能讲,也能帮忙干成事。
在一次座谈会结束后,石格村村支书冯志勇拉住了农业科技小分队组长黄勇仕说道,“黄老师,我们村荷花池的木栈道需要进行规划,希望讲师团能来指导下。”
“没问题,下周我们和其他分队相关的讲师沟通后,一起到你那去看看。”黄勇仕当下便向冯志勇承诺。这道“菜单”上所没有的“菜”,通过讲师团各分队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便自动生成了。
不久之后,讲师团带着专家来到了石格村。“专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规划问题解决了,冯志勇喜上眉梢。
长泰乡村讲师团在“要讲”和“想听”之间,找到了最佳契合点。“讲师团的成立,有效补齐了‘宣讲的内容非农户之急需’的短板。”黄勇仕介绍说,分队中的27位成员根据自身所长,提交了可宣讲的课题目录,可解决的问题,汇总成了一份“菜单”。大伙可拿着菜单,根据自身当前所面临的困难进行“点菜”,甚至连“菜单”上没有的也可预约。
从“授课”到“表演”
宣讲的方式更多样了
在坂里乡,68岁的长泰乡村讲师团成员戴坤益成了“明星”,走到哪里,一副快板就带到哪里。“各位乡亲父老听来,党的好政策直透来,财源滚滚入袋子内,钱袋仔一日一日嗨……”他朗朗上口的快板令村民拍手称好。
由长泰坂里老年人自发组成的“夕阳红”十九大精神宣讲队,也是乡村讲师团理论宣讲队的一员,他们把十九大精神融入歌仔戏的演出当中,伴着二胡、琵琶、锣鼓的“交响乐”声,配合着地方方言演唱,将十九大精神唱进了村民心中。
长泰乡村讲师团理论宣讲小分队,不仅有县委党校讲师和各级领导干部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理论,也有各类群众组织或个人进行多样化的宣讲。他们通过政治理论+业务知识、集中授课+实地观摩、现场交流+分组讨论等方式,实行集中授课、“1对1”指导或田间讲解,有效增强宣讲效果。
宣讲方式的创新,还体现在新媒体的利用上。讲师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视频接入等现代信息手段和“村村响”广播,开设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等专题专栏,并通过各单位各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全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地进行理论宣讲。
从“讲台”到“身边”
宣讲的效果更实在了
一段时间来,在珪后村的棣芬堂里,乡贤叶家荣老先生用闽南语讲述着珪塘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而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即乡村讲师团文化教育小分队成员。
“下水操、火炬跑街、元宵点灯等传统习俗的内涵以及珪后村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都已被渐渐遗忘,而这可都是珪后的宝,是珪后的精神所在。”叶家荣阅读大量古书、向老一辈学者学习,从而了解到许多关于珪后的故事,于是,当他空闲时便会来到棣芬堂,向乡里乡亲讲讲故事,棣芬堂内外常常挤满了前来听故事的人。
即将大学毕业的叶景华就是众多听众之一。她在听完叶家荣讲述珪塘点灯的习俗后,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向老先生多次请教,并形成论文进行了发表。
文化教育小分队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乡土文化和乡村文化生活等;卫计服务小分队也为村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并开展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农村管理小分队还协助各级党委、政府,帮助解决村(作业区、社区)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闽南日报 记者张志鹏 通讯员蔡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