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校牌曾被当做花盆底座使用
漳州芗城区芝山镇康山村林曾公官厅内,一块被当做花盆底座使用的石块,静静地躺在那儿,直到近日被漳州文史学者林盛发发现。
原来,这是一块尘封400多年的石质校牌。校牌上刻着“康山西义学”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其左侧上款为“万历壬辰(1592年)春元日吉”,右侧下款为“赐进士知龙溪县事临海王士昌肇建”等字样,背面刻有“棠荫槐芳”四个大字及“余应中书”等字样。
林盛发认为,这很可能是漳州地区已发现的最早校牌,是漳州文化教育史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漳州地区乃至闽台的文化教育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对此,康山村领导十分重视,已请海内外宗亲回来做修缮工作。接下来,他们将整理材料,向相关部门申遗。
这块校牌,仿佛把人们带回了400多年前:只见林曾公官厅内,一群头戴儒巾、身着圆领大袖衫的小书生,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大声朗读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而校牌背后,也隐藏着几个谜团,等待人们去揭开。
谜团1:漳州最早的义学?
义学,又称义塾,用公款或私资开办、贫穷困苦的孩子可免费就读的学校。
林盛发说,15岁以下的孩子,读义学,相当于如今的小学,进行基础教育。他们常用的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
义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始于名相范仲淹,到明代中后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康山西义学,就是当时的产物。
漳州义学,清代设有东义学、中义学等校舍,而关于漳州明代义学,没有相关记载。
为此,林盛发推测,康山西义学很可能是漳州地区已发现的最早义学,该校牌可能是漳州地区已发现的最早校牌。
林盛发也表示,这块校牌可能也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现存最早的石制校牌。不过,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谜团2:康山西义学的由来?
康山西义学是怎么建成的?和校牌右侧下款出现的“王士昌”又有什么关系?
据了解,康山西义学,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据史料记载,当时康山这儿有一座金峰寺,寺庙旁有数百亩良田。大伙儿一块儿集资挖了官塘,灌溉农田。后来,寺庙荒废了,无人管理官塘,这个官塘就被当地豪绅据为己有。
时任龙溪县令的王士昌,是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当他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立即清查,对豪绅进行严惩。之后,他将豪绅罚款及每年官塘进账的钱存起来,为当地百姓盖了康山西义学,让贫苦的孩子免费就学。
除此之外,王士昌还亲自题写“康山西义学”校牌,并主持开学仪式。从中可见,王士昌对兴办义学的重视与倾注的心血。
谜团3:校牌为何在林曾公官厅内?
林曾公官厅内,供奉的是林曾牌位。林盛发认为,林曾就是贫苦学子读义学的受益者之一。
林盛发分析:“当时漳州义学兴盛,龙溪文化发达。林曾读完义学后,激起上进心,想接受深造。由于龙溪竞争压力大,他另辟蹊径,加入南靖学籍,最终成了一位进士。”
为此,当年他就读的义学,成了现在的林曾公官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