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机上有位乘客突发疾病,急需医疗援助。乘客中如果有医务人员,请前往协助救治。”3月5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厦门飞往西安的东方航空MU2214航班上传来广播,机组人员发现一名49岁的女乘客突发胸闷气短。
同一航班的漳州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李雪琴和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李淼不约而同起身,向机组人员表明身份,第一时间来到患者身边。此时,机组人员已经为患者戴上氧气面罩,但患者依然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双眼紧闭、手捂胸口、神情痛苦。
“不要紧张,我们是医生。放慢呼吸,很快就缓解。”李雪琴凑近患者耳旁说道。患者表达自己有心肌缺血病史,李雪琴为患者把脉问诊,发现其脉搏微弱,初步判断是心绞痛,不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李雪琴找到患者自备的中成药丹参滴丸,帮助其舌下含服;李淼则捋起患者衣袖,对其肘窝处进行拍痧治疗。
“持续拍打肘窝,可帮助患者疏通心肺血脉,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李淼说。二人随后又对患者的神门、内关、合谷三穴进行按压。
数分钟后,患者缓缓睁开双眼,嘴唇渐渐红润,脸上有了血色,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生命危急关头,漳州两位中医挺身而出,凭借中医急救手段帮助患者转危为安。口口相传之下,中医急救在漳州着实又火了一把。
3月21日,李淼以此为例向医学生们教授中医急救知识。“中医不是‘慢郎中’,有时也是‘急先锋’。”李淼说,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像《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为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提供参考,还有针灸疗法对于抢救昏迷、痉挛以及部分血症见效快。
“漳州中医药氛围浓厚,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将就业于基层医疗机构,需要较为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包括紧急情况下的病史采集、病情观察和处置能力。因此,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中医手段是必须具备的技能。在紧急关头,可以成为群众身边‘行走的120’。”李淼说。
李雪琴和李淼在漳州从事中医20多年。3年前,她们通过层层选拔,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漳州中医药传承悠久,名医辈出,名药荟萃。近年来,漳州注重中医药人才梯队培育,出台《漳州市实施“名医入漳”推动海峡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行动方案(试行)》(简称“圆山计划”),引进名医和专家团队,壮大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去年“圆山计划”签约合作4位院士,其中王琦院士已落地1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王琦闽台书院落户高新区。除了签约名医、设立名医工作室、开设名医馆(国药堂)外,全市还完成70名入漳名医和113名本地医师徒弟配对,片仔癀签约名医接待患者1.5万人次。
随着“圆山计划”走向全国,“看中医到漳州”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如今,漳州已有12家中医类别医院,3个国家级、1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以及4个国家级、19个省级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全市中医馆建设单位实现全覆盖。其中,13家为省级精品中医馆建设单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郑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