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豆制品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文化内涵占据着重要地位。漳州人民将五谷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开发出丰富多彩的米面小吃,更是在豆制品的制作技艺上颇有心得。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漳州的豆类美食,“品鉴”枋洋豆签、平和大溪豆干、仙都豆干三种独具特色的非遗豆制品。这些豆制品制作技艺历经数代传承,延续着“古早味”,也在当下的社会变迁中寻找着新的生机。
枋洋豆签
以五种豆为原料的挂面
枋洋豆签,在长泰枋洋镇的青山绿水间传承了数百年。2021年,枋洋豆签被列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枋洋的蔡水方家族,是这一技艺的守护者。
五豆配比的智慧
清晨的枋洋镇汤内社,蔡水方一家在豆签加工坊忙碌起来。作坊内堆满了一袋袋事先研磨好的豆粉,空气中弥漫着豆类特有的香气。“豆粉中包含了黄豆、绿豆、红豆、黑豆、米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枋洋豆签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蔡水方介绍道。
豆子磨粉前,需经过脱壳去皮,留取豆肉,再磨成粉末按比例混合。豆粉混合的比例十分讲究,蔡水方的祖辈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一分黄豆配四分绿豆、三分红豆、一分黑豆、一分米豆的黄金比例,在这样的配比下,豆粉爽滑,有利于后续的和面、压面。
“舞蹈”般的制作技艺
作坊中央,蔡水方坐在板凳上,面前是一个大陶缸。他撒入混合好的豆粉和薯粉,反复揉搓,形成一大块豆粉团。随后,他在石台上洒水保持湿度,将面团置于石台上反复碾压。
“压面是最费体力的环节,”蔡水方边说边交替使用三种长度、大小不一的擀面杖,“一次和二十斤左右的面团,要连续压两个多小时,手上的动作不能停。”只见他的双脚不时脱离地面,像跳舞一样扭动身体,以便把身体的重量都移到擀面杖上。经过细搓慢揉,反复捻、卷、压,大圆饼终于被擀成薄如纸,甚至可以透光的薄面片。由于制作过程需要保持面团湿度,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蔡水方也不能吹风扇。
压面后,这些薄面片需要在太阳底下晾晒,待适度风干后再进行切丝,才得到豆签成品。在蔡水方的加工作坊里,家庭分工明确。揉面、擀面的环节由蔡水方和儿子完成,切面、晒面、理面的环节则分别由儿媳、女儿和妻子完成。操作台前,蔡水方的女儿一刀一刀地切丝,刀工老练,切出的面丝丝丝相连,又细又均匀,如一根根“签子”,这也正是“豆签”之名的由来。
不过,由于全程手工制作,豆签的产量有限,全家人忙活一整天,也只能做出百来斤的豆签。
“小白”快手面
豆签制作辛苦,煮豆签却简单,“厨房小白”能快速上手。大骨汤加入丝瓜、瘦肉、香菇、大虾、海蛎等,等汤开后,加入豆签煮几分钟就熟了。
在宴席上,枋洋豆签一上桌,人们的食欲便会被迅速勾起,迫不及待拿起勺子盛上一碗,汤汤水水吃起来。豆签入口顺滑,浓浓的豆香味再加上鲜甜的汤头,一股暖流直冲心窝。而且豆签不怕久煮,越煮越香,越煮越美味。
刚刚做好的豆签,散发着浓浓的豆香味。吃一碗豆签,等于吃了五种豆子,是一种健康养生的美食。如今,蔡水方家的豆签在闽南一带颇为畅销。长泰的许多宾馆、饭店、食堂,都会向蔡水方采购豆签,加工成豆签面,极受食客欢迎。
大溪豆干
制“豆腐西施”有独家秘诀
在平和大溪镇,有一种豆制品被称为“豆腐西施”,它就是闽南地区知名的平和大溪豆干。有趣的是,虽然名为“豆干”,但大溪豆干并非豆腐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豆腐干,而是豆腐本尊。
灵通岩山泉水的馈赠
凌晨三点,平和大溪镇的灵通豆干坊亮起灯。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和大溪豆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小丽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高祖父那辈起,陈家已摸索出大溪豆干独特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是第五代。
大溪豆干的独特秘诀,是采用灵通岩地区的山泉水。陈小丽一边挑选黄豆一边介绍:“我们用灵通岩山泉水浸泡优质黄豆6—8小时,做出来的豆干富有独特香味。”浸泡好的黄豆被磨成豆浆,滤净后需倒入大鼎里用柴火煮成熟浆。“柴火煮出来的豆浆别有一番烟火气,这是大溪豆腐好吃的第二个秘诀,现代电气设施难以实现这种独特风味。”陈小丽补充说。
点卤技艺是精髓
点卤,是液体豆浆凝结成豆花的关键步骤。煮好的豆浆温度降至85℃左右时,陈小丽便开始点卤。“根据豆浆的分量,放入适量秘制的卤水,就能收获白白嫩嫩的豆花。”只见她一边慢放卤水,一边熟练地用木板在表面轻轻搅拌豆浆,至豆花慢慢凝结。“用卤水点卤和市场上用石膏点卤制作出来的豆干口感相差甚远,这是大溪豆干深受食客欢迎的又一个秘诀。”
豆花凝固后,还需倒入模具内压制,用两块木板对合、压紧,在上方放置石头压实,经过25—30分钟的重压,挤出豆腐中多余的水分。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十余道工序,历时大半天方能完成。每天,灵通豆干坊的工人都需要从凌晨3点忙到中午11点,中午时分,做好的豆干往往就销售一空。
“慢工出细活”的难处
大溪豆干色泽淡黄、质地柔韧、口感鲜嫩,且易于存放。干煎是最地道的烹饪方法,豆干优劣一尝便知。“用少许油盐将切块的豆干煎至两面金黄即可。”陈小丽演示着。煎好的豆干趁热上桌,外紧里嫩,油香、豆皮的酥香和豆腐的清香融合在一起,令人口齿生津。让人惊叹的是,切开一块干煎豆干,里面仍然保持白嫩柔韧的质地,犹如美人的冰肌玉肤,“豆腐西施”的美誉由此得来。
然而,这门传承了百余年的技艺正面临挑战。“传统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效益低,后继乏人。”陈小丽坦言。目前,她有5个徒弟,但“慢工细作”的制作工艺在快消市场中竞争力弱,许多年轻人因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而不愿深入学习。传承队伍如何发展壮大?这是陈小丽最关心的问题。
仙都豆干
台湾技艺与侨乡记忆
在华安县仙都镇,有一家传承了四代的福隆豆干店。店老板林丽荣正是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仙都豆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制作的福隆豆干即为仙都豆干。与平和大溪豆干不同,仙都豆干是真正意义上的豆干,经过卤煮、烘烤等工序制作而成,是仙都的老字号特产。
下南洋的干粮
“福隆豆干的手艺是我的曾祖父林玉书从台湾带回来的。”林丽荣追溯着家族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林玉书在台湾谋生,他发现当地人很喜欢一种食品——豆干。于是,他向当地人虚心请教,学习豆干制作手艺。
不久后,林玉书回到家乡,做起了豆干买卖,并为其取名“福隆豆干”。豆干既可直接食用,又可炒、煎、凉拌,价格实惠,很快受到当地人欢迎。林玉书因此被人们称为“豆干书”。
仙都镇是著名的侨乡,那时很多人下南洋谋生。豆干撒上盐巴非常下饭,半个月都不会变质。“人们要乘船下南洋做生意,就会到曾祖父家买几块福隆豆干备着,做路上的干粮。”林丽荣说。就这样,福隆豆干成为当年人们出远门时的理想美食,也承载着侨乡的独特记忆。
一斤黄豆只能做出四五个豆干
7岁开始,林丽荣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豆干。“从黄豆的磨浆、滤浆、煮浆、游浆,到填乳、分块包扎、压榨,再一块块卤煮、烘烤等,少一道工序都不行。”他认真地说,“做出的福隆豆干每块重四两,前后需要10小时。”
普通豆干用机器制作,一斤黄豆能做出7块豆干;而福隆豆干用纯手工制作,一斤黄豆只能做出4—5个豆干。“产量虽然少,但质量更重要。”他说。
制作福隆豆干,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用焦糖水卤煮豆干。“卤煮时火候和搅拌必须密切配合,就跟炒茶青一样,一不小心就容易煮焦。”林丽荣强调。卤煮用的焦糖水为林家秘制,需中火卤煮约一个小时,让豆干入色入味。卤出来的豆干再用明火烘干,烘至豆干表面微微出油即可。成品福隆豆干表面为焦糖色,入口细腻柔韧、唇齿留香。
尝试收徒合作传承技艺
逢年过节,福隆豆干非常畅销。林丽荣和工人早上6点就要开工,工作十几个小时,一直做到晚上6点,一天可以制作四五千个豆干。目前,林丽荣的豆干主要在华安以及漳州、厦门、泉州、广东等地销售。一块豆干可以有十余种做法,干煎、爆炒、凉拌,做成韭菜炒豆干、八宝香干、三鲜豆干猪蹄等。
工序复杂、劳作时间长,年轻人望而却步,福隆豆干传承面临挑战。林丽荣考虑过收徒、合作等方式传承技艺。他说:“这是我家四代传承的手艺,我会一直做下去,尽全力让手艺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