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5月23日讯 昨日,漳州市卫生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截至5月15日,全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152例,比去年同期2731例累计上升52.03%;除诏安外,各县(市、区)今年报告病例数均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上升,最高的是长泰县和云霄县,上升幅度均在200%以上。
【现状】
今年以来发病数呈较大幅度上升
今年以来,漳州手足口病发病呈逐月较大幅度上升,发病高峰从4月份开始显现,比去年有所提前。其中,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明显增多,各地以村、托幼机构(福利院)为单位,一周内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现象较多。而4月份以来,全市已经报告3起10例以上的暴发事件。
病原学监测显示,今年,漳州市手足口病患者检出的病原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占了八成,包含接到报告的3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而去年,漳州市手足口病患者病原主要以EV71为主。
【探因】基层医疗机构防治意识薄弱
市卫生局相关工作人员分析,今年上半年,漳州市手足口病多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基层医疗机构对重症病例早期症状识别不够敏感,未予重视,错过最佳治疗和抢救时机,导致重症病例甚至危重病例的出现;
二、大部分县(市、区)未及时对以村为单位报告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对聚集性病例事件不够敏感或未予重视,未能及时进行疫情处置和报告;
三、除云霄、漳浦、长泰外,大部分县(市、区)未能严格按照《福建省手足口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以月为单位完成送检任务,尤其是诏安、华安两县至今未采集1份标本,东山也仅采集2份;
四、聚集性病例或重症病例大多出现在农村,提示农村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群众的健康防治知识较欠缺,防范重症病例的意识较弱。
【对策】加强防控宣传做好日常检查
接下来,市卫生局将采取加强农村手足口病防控宣传,重点指导托幼机构、小学做好日常的晨检等。
要求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要深入社区、农村举办讲座,向散居儿童家长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切实提高散居儿童家长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促进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及时监控,做好信息收集等工作,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和配合,继续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和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指导和检查。
学校、托幼机构出现聚集性病例时,要迅速进行流调和疫情处置,必要时采取停课等措施,避免疫情扩散蔓延。
在全市范围内层层培训,强调基层医务人员重症手足口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降低重症病例病死率;综合医院要成立(或更新调整)抢救专家组,完善抢救预案和设备,及时有效对早期重症病例进行救治,必要时能够及时进行有效转诊。
□小贴士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或者与患儿近距离接触,都可染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患儿感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
应该如何预防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如果婴幼儿有不适症状,建议家属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本网记者 林深圳 白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