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村集体经济均增收10万元以上。”近年来,平和县文峰镇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统筹谋划,整合优势资源,引领各村积极探索创新村增收模式,有效强化了“造血”功能,为农村群众稳定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
典型引路抓示范
1日上午,在三平风景区,多名讲解员正在为游客做讲解。
“这些乡土旅游解说员都是从本村村民中选聘,既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又增加了村民就业收入。”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主任林跃明告诉记者,三坪村发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平风景区所在地的优势,以基地+支部+农户的形式,创建林下经济休闲基地2个,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引入“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当地把原有水电站、浦口小学和蜜柚园等集体资产、资源重新发包,规范承包管理;将村卫星电视转播台租赁给联通公司作为通信基站。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多万元。
在刚刚过去年一年里,三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5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达到138万元,连续五届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化村”“明星村”“特色旅游景观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因村制宜促增收
“利用境内的荒山、荒滩、荒沟和荒坡等资源,自主开发或招商开发。”文峰镇前埔村主任林瑞明介绍说,该村利用土地复垦及周边荒地打造20多亩蜜柚种植基地,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
这是文峰镇因村制宜促增收的又一个缩影。为强化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文峰镇各个村按照组织引领、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总体思路,引导各村积极探索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增收局面。
如该镇的龙东村投入项目资金15万元建立垂钓休闲中心,年可增加收入1.7万元。文美村盘活旧小学校址用于租赁收取承包费,年可增加收入5.5万元等。
“还可以用农业开发来带动”文峰镇南霞村主任林荣亮说,该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兴建家庭农场,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全媒体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赖耿明 叶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