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漳浦县旧镇镇浯江片区酿酒车间里蒸汽氤氲、果香四溢。旧镇镇后垅村党总支书记林万历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坛琥珀色荔枝酒,坛身镌刻的“乌石”二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13斤鲜果才能酿1斤酒,今年我们酿了约1.2万斤荔枝酒,如果全部售出,7个参股村预计能分红90多万元!”林万历难掩喜悦地说。
从闲置土地到特色农产品,从零散资金到乡土人才,这些一度“沉睡”的乡村资源,如今在“公司化”运作模式中被唤醒,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活资产”。去年以来,漳浦县打破行政壁垒,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营、人才联育的方式,98个村(社区)抱团组建了18家乡村振兴公司,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共同富裕新路。
“创收渠道窄、底子薄、发展不均衡,‘造血’能力不足。”说起过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漳浦县委组织部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副部长杨晓娟直言不讳。
资源碎片化、资金零散化、人才空心化——这些共性难题长期制约着不少基层乡村的发展:官浔镇康庄村13亩集体土地荒废十年,周边5个村虽有开发意愿却担心风险;湖西畲族乡“蓝氏三杰”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但分散的资金却难以支撑文旅项目发展;绥安镇麦埔村的百年麦芽糖工艺,长期囿于销路不畅……
转机出现在2024年8月。彼时,漳浦县着力推行“四下基层、三进三访”制度,县调研组赴浙江考察“千万工程”经验,并深入17个乡镇召开23场座谈会,最终凝练出“乡村振兴公司”的构想。同年12月,相关政策与6000万元专项资金同步推出,在“产权清晰、收益归村”与“强村带弱村”的原则下,专项资金由国企专业化运营,收益精准反哺村级“造血”项目。在乡镇党委政府牵头下,此举成功推动各村从“各自为战”转向“集团作战”,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闲置资源盘活让荒地变身宝地。在官浔镇康庄村,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已变身蝴蝶兰繁育大棚。5300平方米的温室内花影缤纷,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外销。“这个花棚每年能为5个参股村带来19万元的稳定收入!”该镇党委书记蔡森梅介绍,通过抱团联建联营,曾经的荒地成了“绿色银行”。
产业链延伸让“小特产”做成“大产业”。旧镇镇的荔枝酒大幅提升了附加值;赤岭畲族乡整合物流资源打造“客货邮”模式,今年已助农销售荔枝1.5万单。
“工程承揽+劳务输出”模式让“家门口”成为“增收地”。湖西畲族乡建成特产售卖区,村民蓝大姐笑着说:“有了固定摊位,加上畲族特色包装,每月能赚4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
乡土人才培育让“新农人”成长为“带头人”。麦埔村培育了225名网络“直播达人”。宝妈黄小雯团队一个月售出1.8万件荔枝,帮助12名宝妈实现了“带娃赚钱两不误”。
“乡村振兴公司非‘大锅饭’,还要靠机制创新凝聚合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湖西畲族乡干部涂林鹏派道出关键。漳浦县畲乡聚力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实行10村均股、按股分红,项目优先雇佣本村劳动力。村民蓝阿强感慨:“如今我们既是股东又是员工!”
机制创新的实践在全县遍地开花:麦埔村注册“麦园埔”商标打造网红产品;赤湖镇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县委组织部统筹千万元专项资金梯度奖励,并通过“菁英汇浦”计划吸引200余名人才返乡创业。
“从前是‘等靠要’,如今是‘主动干’。”漳浦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林燕军表示,组建乡村振兴公司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村集体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创造价值”。目前,全县参与公司运营的98个村(社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42%。
漳州融媒记者 许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