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亭碑经日月,凛然浩气不沾尘。棠风廉吏留青史,万载沧桑励后人。”——题记
深秋,丹桂香飘四野。从县城西行五分钟,便到了长泰新八景之“五里清风”──五里亭。走过一段窄窄古道,几点风流自赏的野草菊正恣意绽放,五里亭的匀匀清风迎面拂来。
五里亭,位于长泰与龙海接壤之处,因距泰城五里,故俗谓之“五里亭”。站在亭中,东依龙背山,西望狮头山,四周林木一派蓊郁,不禁令游人沉思动容。
据清代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五里亭自古以来就是长泰与龙海两县人民交往的必经之处,有宋以降更成为了古代漳州与泉州交通的必经驿道。前为官亭,后为观音善世岩。官亭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由邑人善士蔡志热心倡建。
亭系石、砖、木结构,八根合抱石柱承托一方青瓦亭顶。亭中一溜儿供行人憩息的石板凳,早被磨滑了。置身亭中,清风轻拂,劳乏顿解。细品“长泰县界”、“北取县城五里”、“南取州三十里”等阴刻界标,繁体字形,古朴雅致,令人恍如隔世。倘若要问这山乡僻野中的小小凉亭,究竟籍何不曾湮没于荒草错林之中?当你抬头仰望亭顶,“五里清风”的匾额便是全部的答案。
据《长泰县志•名宦》载,明正德年间,浙江嘉兴人赵珮,两度在长泰担任县令。正如其字“鸣玉”一样,赵珮人品高洁,对百姓富有同情恻隐之心。在长泰任职期间,赵珮惩恶扬善,课民耕读,勉以勤俭,尽忠职守,廉洁自律,深受百姓赞誉。
第一回,赵县令完成使命行将缷任离泰,长泰百姓深知其奉公廉明,担心清贫如许的赵公旅途尴尬,遂自发聚银数十两以资路费。然赵公更知百姓不易,坚决不受。许是长泰子民的福祉,几年后朝廷再派赵珮担任长泰县令。
待其第二回以老乞归离任时,长泰百姓再次自发聚金数倍于前次赠予赵公。或许也是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群百姓徐徐向这送别之亭走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老伯松了执着赵公的手,从怀里捧出一包尚带体温的碎银散铜,表达对赵公十分的敬意,希望赵公归途中能吃饱穿暖,少点颠簸。
此刻,赵公囊中羞涩,但心中无愧无悔,纵使路资困乏,然则有百姓一番深情厚谊,颇感欣慰。他再次婉言谢绝,毅然两袖清风而去……后来,百姓便在五里亭立“却金匾”以示纪念清操,寄托感恩之情,由此五里亭便多了“却金”之名。赵公的两袖清风从此在长泰吹拂开来。直至今天,却金故事的芬芳依然从史书中悄然逸出,直与天地星月共存!(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