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2月6日(闽南网记者 梁政 通讯员 温雪燕 文/图)近年来,漳州市长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一盘棋”思想,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蓝天碧水净土之城。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泰区上下孜孜不倦的努力,长泰也沉淀出了一块块“金字招牌”,先后获评福建省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等荣誉。值得注意的是,“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还入选了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经验推广。
突出“共建” 集聚“爱长泰”的新力量
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之初,长泰区精准“把脉”责任导向,通过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长泰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区级领导包片包案、行业部门牵头、乡镇全面落实”的生态环保攻坚机制。2017年起,长泰区人大常委会每年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视察及听取工作情况汇报,长泰区政协委员会每年度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长泰区纪委、“两办”不定期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督查,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述职范围,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
长泰区委书记胡滨带队调研生态环保工作并开展巡河活动
与此同时,长泰区通过多方联动,探索建立“区镇村互动、政企民联手”的联动机制,注重抓好“扩展”“畅通”两个渠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进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中,注重让群众参与到项目的确立、评估、监督等各个环节,有效保障群众的建议权和监督权。例如,从百姓切身利益入手,加快推进长泰全区污水纳管建设工程,主动征集百姓意见,得到普遍赞誉。同时,通过镇级“大篷车”、村级“大喇叭”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整治攻坚战中,打通辖区环境卫生整治最后“一公里”,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
长泰生态环境局深入长泰三幼开展“世界水日”宣传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从娃娃抓起。长泰区面向中小学生,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通过“绿色课程”“生态实践”和“文化浸染”,构建全网络、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强化师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低碳校园文化,努力为富美新长泰建设增色添彩。同时,发挥“小手拉大手”的辐射作用,用小主人的自觉行动触动身边的大主人,让生态文明的观念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生根、发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共治” 绘出“美长泰”的高颜值
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长泰区着力集全民之智,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来——从2014年开始,长泰区实施“垃圾不落地”做法,建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长效工作机制。“有钱办事”,即每人每年垃圾清运费用约50元,由省、市、区、镇、村民各承担10元,解决了部分资金难题。“有人管事”,即成立两支队伍,一支是保洁员队伍,每天早晚上门收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实现保洁队伍市场化全覆盖;另一支是监管队伍,由村“两委”负责管理、村民负责监督。“有章理事”,即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垃圾收集率和转运率2个100%,彻底打破农村垃圾“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长泰区岩溪镇珪后村农村垃圾“不落地”
此外,长泰尽全区之能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2013年开始,对辖区吴田山矿区实行分期分批关闭,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关闭,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体系,目前已完成绿化2696.15亩、复垦128亩,引导群众种植佛手瓜、百香果、龙须菜等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转型发展休闲旅游,“福建版布达拉宫”吴田山、“闽南海拔最高铁塔”吴田山微波站、“闽南海拔最高寺庙”福田寺、“闽南天池”江新水库等逐步成为“网红”打卡点。
长泰区林墩办事处打造石材产业转型示范区
产业转型升级,也是长泰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长泰举全区之力,开展石材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深入开展石材加工企业综合大整治行动,采取区镇村分组包干、责任到户,推行党员干部带亲属、亲属带邻里、大户带小户等模式,采取入户走访、新闻报道、短信宣传等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渠道,形成部门推动、业主配合、社会监督、全民推进的浓厚氛围。截至2019年6月底,长泰全区1342家石材加工企业全面完成拆除及验收工作。同时,长泰区重视疏堵结合,引导建设林墩石材加工集中区,严格统一规范建厂,推动石材加工企业转型发展。目前,已有18家规范化石材深加工企业进驻。
突出“共享” 注入“兴长泰”的新动能
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为此,长泰区撬动各方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不断提升全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例如,长泰区东西区污水处理厂均采用BOT模式建设、运营,累计分别完成投资7600万元、6579万元,目前污水处理能力分别达每日2.3万吨、3万吨;银塘污水处理厂完成投资6200万元,污水处理能力达每日1万吨。同时,长泰区投资4.75亿元,采用PPP模式建设197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道,对农村污水进行全收集、全处理,受益村民达16万人。
长泰龙津溪流域
与此同时,长泰区积极开展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柴油货车废气、扬尘污染、露天焚烧垃圾等整治,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投资4.85亿元实施26个流域水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辖区流域水环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采取优化施肥、定向调控和退耕还林等措施,扎实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目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8.64%。通过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7.19%,森林蓄积量达485.45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62357.9公顷,湿地保护区面积2165.46公顷。
长泰经济开发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泰区也积极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之中,持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例如,径仑村大力发展光鱼养殖业,养殖规模达380多亩,每年每亩为农户增收7万元;长泰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近三年累计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补助资金达6018万元,助力企业创新升级。此外,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核心的长泰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先后创建1个4A级旅游景区、63个文化旅游品牌,今年以来,长泰全区共接待旅游人数385.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93亿元,“长泰好所在、四季等你来”,正成为漳州全域旅游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