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游”好鱼——长泰科山村致富小记
相信你听过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那你听说过吃鱼不用刮鱼鳞的吗?在长泰县枋洋镇科山村,吃鱼鳞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厦门、杭州、南昌等地的客商,前往科山收购这种连鱼鳞都能吃的鱼。”近日,鱼农王大爷一边为客人捞鱼,一边美滋滋地跟笔者说道。
这鱼的确“来头不小”,冠以“中华”之名,学名“中华倒刺鲃”,小名光鱼、粗鳞,是我国名贵淡水野生经济鱼类,也是唯一一种鱼鳞可食用的淡水鱼,它的鱼鳞不仅钙质含量高,而且鲜脆,不粘牙不黏喉。
“倒刺鲃对水质和环境要求特别高。”科山村村支书王柏林介绍,“它须在清澈的山泉活水和安静的环境才能存活。”而科山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正好适合倒刺鲃生存。早在1995年,就有部分村民从溪里捞苗后在清水流水池中养殖倒刺鲃。
“慢慢地,由于味道鲜美,还有一定的药理功能,养殖倒刺鲃的人越来越多。”王柏林说,“但是,倒刺鲃的成长较其他鱼要慢得多,至少需要1年半,再加上分散经营,导致在信息、技术、病虫害管理等方面不能及时沟通,村民养出的鱼不仅大小不一,品质也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倒刺鲃的销量和村民的增收。”
“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可不能浪费了。”王柏林寻思着,如何使倒刺鲃这一稀有品种成为新兴产业?
2009年,村里组织各片区养殖大户联合成立了长泰县科山中华倒刺鲃合作社,并聘请县水技站专业技术人员及合作社内检员组成技术小组,推广黑脊倒刺鲃无公害技术应用,提供成鱼的日常管理、疫情的检测防疫、鱼病诊疗、技术培训等服务。当年,合作社就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成为黑脊倒刺鲃养殖示范场。2010年,合作社又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也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渔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50多户,规格化池塘1000多亩,每年可产无公害倒刺鲃470吨,销售额可达1500万元。“我们的批发价在十几到二十元一斤,到了城市,能卖到近百元一斤,却依旧是供不应求。”不过,在自豪的同时,合作社对养殖户的品质“把关”却更加严格了。
“首先,合作社统一采购苗种、饲料、渔药等,养殖户未经技术人员同意,不得私自改用以及更改放养模式。”县农业局水技站高级工程师,合作社技术小组成员连凤英说,“合作社还要协助相关单位对养殖户成品倒刺鲃进行随机抽检,对倒刺鲃抽检不合格的,将在次年取消社员资格,并对其当年产品不予销售。”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鼓励村民“生态”养殖,“还原”倒刺鲃生存的自然成长环境,使养出的倒刺鲃与野生河鱼味道一样。连凤英说,“也因为如此坚持‘无公害’质量标准,合作社被列入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据悉,作为“状元故里”,科山村还注册了“科山状元”商标,成立科山文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统一村里的盛林园现代花卉基地、格林美提子园和漳州历史上唯一文状元林震祖居地周边特有的“状元蜜桔”基地,铁观音茶园等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倒刺鲃养殖基地也被列入其中,规划发展休闲渔业。
“倒刺鲃是个急性子,喜欢跳跃,不易上钩。除了垂钓外,有几家农户打算清理一些鱼塘,让游客可以下到水里‘追鱼’。”王柏林笑着说。(漳州新闻网 杨志慧 林志勇 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