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东山县文化发展研究会组织人员实地采集了新石器时代金銮湾遗址第一地点的泥炭3份样本,提交有关部门进行碳14测年。金銮湾遗址的泥炭层,对东山岛古代地理气候、生态环境、海平面变化、地壳与海岸变迁等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抢救性保护和科学研究刻不容缓。
考古调查表明,金銮湾遗址泥炭层暴露于东山县苏峰山西北面一级海岸阶地前沿断坎,呈东南—西北向延伸,长度约200米,高度1~3米,断面可见以泥炭土堆积为主,其上覆盖炭化程度轻的树木枝干,枝干木纹清晰可辨。该泥炭层从断面向北延伸,广布于西埔镇、陈城镇等沿海地区,埋藏深度最深可达16米以上。2005年中美联合开展福建省东南沿海(东山岛)史前文化调查活动时,专家初步认为该泥炭层虽然地处海岸,却属于湖泊沉积相,年代估计距今约8000年左右,在泥炭层的底下,还发现海相沉积。
陈立群研究员介绍说,“新石器时期东山岛属于高水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且植被丰茂,甚至存在大片森林,也反映了地壳活动以及海岸变迁的多种结果。该泥炭层被定名为‘金銮湾遗址第一地点’。考古专家还在泥炭层附近裸露的局部‘老红砂’地层中,发现了1件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距今约3万年,代表了东山最早的人类活动年代),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金銮湾遗址第二地点’和‘苏峰山磨仔墩遗址’。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大普查时,整个金銮湾遗址均被列入普查对象,并公布为‘三普’文物,受到国家文物法的保护。”然而,由于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加上不断挖沙抽沙,致使该泥炭层受到严重破坏,尤其金銮湾遗址第一地点临海的泥炭层断面,接近全面消失。清明节前夕,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考察了濒临消失的泥炭层时,要求相关部门对泥炭层实施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并对其进行碳14测年。(黄辉全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