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西南部的陈城镇岐下村有一条“走马溪”直通大海,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剿灭海盗战役,远震西洋,载入《明史》、《中国通史》、《澳门大事记》等中外史籍。464年过去了,这个古战场已荡然无存。如今,岐下村变成了“小康村”,海上田园一派好风光,成千上万座水产养殖小木屋漂浮海面;港口船只南来北往,码头车水马龙,渔市人群络绎不绝;总投资5000万元的金凤湾渔家傲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走马溪’最早民众称它为‘鸟仔溪’、‘贼仔溪’”。站在村部高楼上,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的岐下村老渔民陈阿龙介绍说,岐下村古代有一条溪河直通诏安湾大海,其溪口宽阔,两边群山拥簇,有古炉山屹立于溪之北,大帽山为东隅屏障,凤门山、孤面山巍然挺立于溪南畔上,西屿岛威震溪口广袤的海中。这里南部是福建与广东南澳岛接壤海域,东近台湾海峡南部喇叭口,地理形势有利人员躲藏和泊舟备战。元代开放海商时期,地处闽粤边陲海隅的走马溪已成为外国商船由粤趋闽的始发之处,亦是走私贸易的又一交接之所。早在漳州月港兴起之前就已成为闽南粤东的外贸口岸和东西洋海商的中继站之一。
原来这条溪流常有大量海鸟聚集在这里寻找鱼虾贝类,最早民众就叫它为“鸟仔溪”。到了明代嘉靖27年(1548年),因大批国内外海盗流窜汇集到这里为非作歹,抢劫南来北往的国际贸易商船。明《备倭记》:“走马溪,在五都海滨,内有东澳,亦呼贼澳,为海口藏风之处,凡寇船往来,俱泊于此。”由此,东山民众便将“鸟仔溪”改称为“贼仔溪”,后因明代中国军队千军万马,集中打击入侵的国际海盗而更名“走马溪”。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以“走马溪”一带海域的国际海盗贸易,严重影响了中国海疆的安全和海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初,葡萄牙海盗侵入走马溪的岐下、宫前、山南等村庄,打家劫舍,除了陆上抢劫杀人外,还在海上抢劫商船和渔船,当地百姓对海盗恨之入骨。当时,担任浙江巡抚兼福建军务的朱纨得到报告,立即命令福建都指挥使司军政掌政署都指挥佥事卢镗、福建巡视海道副使柯乔等,从福州清沧、漳州浯屿水寨、铜山西门澳水寨、诏安玄钟等地调兵遣将,进军诏安湾和东山岛。卢镗亲自深入“走马溪”邻近的诏安湾海滨察看地形,发现岐下村后面的“走马溪”是个大可用兵之地,因为这里既可以埋伏大批士兵,同时又能在“走马溪”不远的西屿岛布袋澳进兵伏击战舰,而不易被敌人发现。卢镗回到军营,便召集将领们进行周密的筹划,决定海陆并进。
当年农历二月二十日夜间,卢镗从陆上率领诏安梅岭、田林及东山岛的乡勇协助官兵埋伏围剿;海上则调集百艘船队在附近的布袋澳等海上埋伏。次日上午8时,先以几艘伪装的商船诱敌进入“走马溪”,卢镗亲自擂鼓督阵,埋伏在西屿岛布袋澳的兵船全线出击。贼夷持鸟铳欲逃跑上山,被伏兵围困,乱石打伤,只好弃船逃跑。顿时,杀声震天,刀光剑影,将贼夷船二只、哨船一只、叭喇唬船四只围住。贼夷呼爹喊娘,一败涂地。除被铳镖矢石击中落水,还有许多船只飘沉。经过3天的激战,全歼葡萄牙等外国侵略者和海匪239人,并击沉其大量战船。其中生擒96名,包括葡萄牙海盗头目4名和以汉奸李尖兴为首的92名中国海盗。
“走马溪战役”远震西洋,载入《明史》、《中国通史》、《澳门大事记》等中外史籍。从此,葡萄牙海洋势力从闽浙沿海消失。(记者 谢汉杰 黄辉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