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漳州 > 东山岛 > 东山新闻 > 正文

东山苏峰山北麓岩仔村 保留完整闽南渔家古村落

  渔家古村落——岩仔村

  岩仔村位于东山岛最高峰——苏峰山的北麓,与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金銮湾、冬古湾交界,是一个偏僻古老的小渔村,也是现今保留最完整的闽南渔家古村落之一。

  相传,岩仔村建村前有一张姓和尚在苏峰山上建寺庙,名曰“苏峰岩”。清乾隆八年(1744年),梧龙村九世祖姓林人氏拓居苏峰岩寺庙边卜地开基建村,且假以寺庙之名为“苏峰岩村”。后来便简称为“岩仔村”,今人又美其名为“岩雅村”。

  迎着晚秋的金阳,沿苏峰山下苏峰寺左侧一条狭窄的小路,行不远便到了村口。只见两侧散落着几座原始坍塌的老屋,有的还在“勉强支撑”。如今人去屋空,残墙上爬满了青苔,墙头上孤立着寥寥的仙人掌与随风摇曳的茅草,剥落的墙面露出由不规则石头砌成的老墙,无不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它们缄默不语,却把浓缩的岁月风采尽然袒露,诉说着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的“岩仔人”那沉甸甸的故事和岁月的沧桑。

  民国稿本《东山县志》载:“俗传宋帝昺南渡时,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后地崩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下向海,莫穷其际。海中尚有木头竹丛,潮退风静,都人驾舟取焉。”明·朱兆凤在《苏峰寺记》载:“俗传宋末帝避元兵时,曾于此筑城为东京,地后崩为海者是也。古迹虽湮,足供凭吊焉。”望海凭吊东京遗迹的朱兆凤,赋诗曰:“航海当年计苟安,东京曾筑此江干。孤军竟向鲸波没,绝岛真同蜃市残。城郭袛今闻鹤泪,山川何处问龙番。那堪回首慈元恨,泪洒崩涛满眼寒。”诗文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建有东京——川陵行宫。民间至今仍流传有“沉东京,浮南澳;沉乌礁,浮大帽”之说。

  村口有口六角古井,它是全村人的生命井。当地老人介绍,这水是从村后面的苏峰山上流下来的,井水非常清澈、香甜,每逢炎热天气,井水变得冰凉,而天气寒冷时,井水温度升高,可以看到有热气从井中升起,村中的渔民生活用水全靠这口古井。

  踏着久违的石板路,转弯处两堵墙的夹缝闪出一条窄窄的小巷,穿过小巷,海云寺和一座座古老而静谧的渔家农屋赫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石板路则蜿蜒地一直伸到了海边。

  站在海云寺前,俯瞰屹立在海上的鸡心屿、铁钉屿,耳闻涛声,渔帆依依,海鸥飞翔,驾着小船的渔人正挥抛渔网,在波光粼粼中收获着不一样的体验与惊喜。

  岩仔村临海而居,整个村落如同一张渔网向东南方向撒开。蔚蓝的大海如悠悠玉带青罗,村后苏峰雄起,似龙腾虎跃。每当春潮带雨晚来急之时,更有祥云紫气、仙乐飘飘,犹如海上仙都。

  村里的渔家农屋,依山而立,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就地取材,清一色用长方形块石砌成。马头墙上两个拉长的马背如同竖起的耳朵,聆听着大海的声音,审视着生命的脚步。窗户上方一幅幅寓意吉祥的灰塑图案,不尽相同,全靠泥匠的经验和制作时的灵感与创意,因而各有千秋,美不胜收,成为海岛渔村典型的民居特色,深得村民的喜爱,让人感受到古老渔村的民俗沉淀。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中年轻人走出山坳、走出古老的小渔村,纷纷融入经济发展的滚滚大潮,创业致富。如今,村中惟有十几位留恋故居的老人坚守着、珍惜着,淳朴勤劳的老人,或在家门旁种花种菜或养些土鸡土鸭。一位老阿嬷告诉我:“房屋虽旧,却冬暖夏凉,愉快地生活着。”老人们也许为了守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也许为了敬重神明、祭拜祖先,也许为了守护世代相袭的渔家民俗,而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院子里,年迈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庭院里,招呼我们进屋喝茶,共同享受这暖暖的阳光。

  一座座的渔家小屋,看上去虽很不起眼,有的破旧甚至无人居住,却是岩仔村历史的象征。如今慕名而来的人多了,岩仔村的芳容渐渐被人所熟知,许多外地人都想在此买下老房子度假休闲,但村民更多的是选择把老房子保留下来。

  沿着石阶蜿蜒来到海边,但见两边大片开阔的石基岩上,积石叠至山上,那雄、秀、神、奇、幽、险、灵、幻的绝美风光,融于一体,独甲闽海南天。宋帝昺幼帝避难处的仙人洞、石壁画、雷破石、石龟、石象,还有“南岛语族人面石”……无不演绎着美丽的神话与传说,演奏着一曲曲原始古朴的渔歌,令人如梦如醉,让人感受到岩仔村原生态的乡土之美。2011年,岩仔村首次入镜,成为台湾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中的“圆舟岛”。落日余晖下,“圆舟岛”如诗如画,如海市蜃楼,仿佛成了一座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一幅遥远他乡的如歌春梦。

  如果说渐行渐远的古村落反映了逝去的某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习俗,那么民俗风情便是人类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岩仔村,这个经历千年风雨的原生态渔家古村落,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成为一坛历经岁月的佳酿美酒,愈久愈香……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679111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莲花大厦4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