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飞速的发展,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对网络都不陌生,随手拿来一部手机,或一部平板电脑,唰唰两下就懂得上网浏览网页、看视频……
然而,正因为网络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充斥在网络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让许多家长十分揪心,禁止孩子接触网络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放任自由,又害怕孩子受不良信息影响,遭坏人诱骗,或误入歧途。那么,家长应如何为孩子的网络旅程保驾护航呢?
家住市区的柯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太太杨女士经营一家便利超市,全家属于典型的中产家庭。令外人奇怪的是,开着宝马车出行的他们,家里却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柯先生在办公室工作,文字活少不了,碰到周末加班,他都要开6公里的车回公司写材料。如此不方便,为什么不装电脑呢?
杨女士解释:“孩子在上学,怕他沉迷网络。”他们的小孩今年9月开始上初中三年级,迎来了关键的“中考年”,家里的电脑年初就送给亲戚了。
与柯先生夫妻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因为担心小孩沉迷于网络,在政府机关上班的郭女士果断采取了“断网”行动。但“断网”并未让孩子收心,反而是找各种借口到同学家上网玩游戏,让郭女士“好几次厚着脸皮去催小孩回家”。
孩子该不该接触网络呢?网络对孩子的利弊如何?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其他家长有不同的声音。“网络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如果不让孩子触网,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真的out啦。”市民陈先生持“开明”态度,他认为孩子只要完成了课内作业,就随时可以上网,并采取了鼓励态度。
对于两种声音,闽南师大《学报》编辑陈丽老师认为,“网络已经从方方面面嵌入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让孩子能以适当的方式接触网络,才是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远离电脑,可能直接能降低网络对小孩的负面影响,但也会让小孩少了一条获取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影响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陈老师担心,对于很多处于心理叛逆期的青少年,可能“越不让做他就越想做”,最后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网络就是一个工具,无法定性好坏,关键是引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陈丽老师如是说。
虽然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想法不尽相同,但记者在对市区学生的随机采访中,发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网络发达,资讯更新很快,不上网就会落伍了”,漳州三中一名姓王的同学告诉记者,他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周末则会适当延长,但一般也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受访的部分学生表示,对上网这件事情,父母是默许的,只要不影响学习和身体即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为学生最常用的上网工具,尤其是中学生大多通过手机上网。记者了解到,中学生上网大部分用于浏览新闻资讯,最常使用的APP软件有百度、鲜果、腾讯新闻等;另外,大部分学生常常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来联系同学、朋友;相对而言,在影音娱乐方面,同学们表示平时少有时间看,只有周末有时间才会放松一会儿。
随着上网的平台从电脑向手机转移,家长对于网络不良内容带来的影响更为担心。“用电脑上网我们在家里还可以监护孩子上网,对网上不良内容可以及时过滤。但手机小孩随身带着,要随时监控就比较困难”,一位家长无奈地说,“而且手机应用程序的开放性、多样性和隐蔽性远胜于台式电脑,我们对内容的鉴别也比较困难”。
对于这些忧虑,电脑城一家科技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小张提醒广大家长,“现在网上有不少绿色上网APP,可以将不良网站屏蔽。如果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可以设置孩子使用手机时间,或者直接限制孩子玩游戏”。
除了技术手段,受访的家长表示,要引导孩子正确上网关键还是要帮助他们树立绿色上网的理念,比如“网上交友要谨慎、不要在网络上轻易相信陌生人、注意个人和家庭信息的保密”等道理一定要反复提醒孩子,“家长要提高网络素养,越早帮助孩子对网络形成客观认识,他的上网行为就会处在可控范围内”。
“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对身体很不好,尤其是青少年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成长期,更容易埋下隐患,以后出现颈椎病腰椎病的概率会加大,”市医院骨科的林医生说,“网络的重度使用与其他健康风险,如肥胖、焦虑、抑郁等存在着关联。”
“青少年喜欢上网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集中体现”,新城学校林湘云老师分析说,学生在青春期容易遇到心理的问题,成长的烦恼,如果在真实世界里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在虚拟世界里寻求满足。特别是中国父母普遍在表达情感时都比较含蓄,与孩子正面的沟通和互动较少,这就让孩子有了喜欢在互联网表达个性、交流感受的愿望。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有亲身体会。市民何女士说,以前他们一家三口外出吃饭都会有说有笑,但是最近几次外出,“三个人低头玩手机,语言交流明显少了。”何女士说,她越来越理解“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的含义了。后来,他们“约法三章”,外出吃饭、集体出游的时候,除了必要的通讯联络外都不准玩手机,谁违反了就得做家务。
何女士表示,其实孩子沉迷网络就是因为太孤独,太无聊了,如果父母可以给予更多的关爱,带他们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或者安排一些同学聚会、亲子活动,相信孩子有现实的依托和成就感,对网络的迷恋自然就会减弱。(记者 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