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1月25日讯(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通讯员 陈小环 林晓)11月26日上午,首届泛太平洋拓扑学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将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该会议由闽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汕头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数学会协办,是闽南师范大学办学至今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
2011年,闽南师大举行漳州拓扑论坛。(资料图片)
届时,来自美国、日本、墨西哥、西班牙、新西兰等27个国家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拓扑学研究者280余人齐聚漳州,探讨拓扑学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动态,以进一步加强拓扑学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国拓扑学理论的发展和影响力。
此次大会共收到报告摘要180余篇。会议由代数拓扑、范畴和模糊拓扑、连续理论、几何和无限维拓扑、扭结理论、集论、集论拓扑、拓扑代数和拓扑与交叉应用9个分组组成,期间将举办11场大会报告和170余场小组报告。会议将持续3天。
其中,拓扑与交叉应用小组将用半天时间探讨“拓扑博弈理论”主题,纪念2014年去世的美国Rastislav Telgarsky教授在拓扑博弈理论的巨大贡献。另外,会上还将颁发了Mary Ellen Rudin青年奖。
拓扑是现代数学的主流方向之一,它在许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据了解,拓扑学及其应用方向是闽南师范大学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学科,也是国内关于一般拓扑学最强的研究基地,现有李进金、林寿、李克典、曹继岭、刘川等一批国内外拓扑知名专家。自2011年开始,闽南师范大学已连续举办5届漳州拓扑论坛。每届论坛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交流,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关知识链接:
拓扑学学科介绍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拓扑”一词是音译自德文 topologie,最初由高斯的学生李斯亭引入 (1848年),用来表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位置的几何”。拓扑〔topology〕原意暗指和地形、地势相类似或有关的学科,起初叫形势分析学,起源于希腊语Τοπολογ,曾译为形势几何学、连续几何学。
中国第一个拓扑学家是江泽涵,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师从数学大师莫尔斯,学成后为中国带来了这个新学科(1931年)。
拓扑学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79年提出的名词,1956年《数学名词》确定译为拓扑学,是按音直译的。十九世纪中期,德国数学家黎曼在复变函数的研究中强调研究函数和积分就必须研究形势分析学,由此开始了现代拓扑学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拓扑学发展成为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譬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四色问题等都是拓扑学发展史的重要问题。
拓扑学经常被描述成 “橡皮泥的几何”, 就是说它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从形式上讲,拓扑学主要研究“拓扑空间”在“连续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简单的说,拓扑学是研究连续性和连通性的一个几何数学分支,但是这种几何学又和通常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不同。通常的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度量性质。拓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长短、大小、面积、体积等度量性质和数量关系都无关。
众所周知,连续性与离散性这对矛盾在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着,数学也可以粗略地分为连续性的与离散性的两大门类。拓扑学对于连续性数学自然是带有根本意义的,对于离散性数学也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例如,拓扑学的基本内容已经成为现代数学工作者的常识。
拓扑学的重要性体现于它与其他数学分支、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如今,拓扑学在泛函分析、实分析、群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其他许多数学分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