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很多家长却常常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为此,记者采访了不同年段的语文老师,让他们分享下各自心得。
小学老师林湘云:
家长的伴读很重要
“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更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引导。”新城学校林湘云老师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缺乏耐心,如果家长没有依据小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很容易让小孩偏离轨道。“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注意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经验或是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孩子阅读的几率就会比较高,不要去挑太难的书,超过孩子能力的书会让孩子有挫败感,就激不起孩子阅读的兴趣。对阅读刚起步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尽量挑一些内容有趣、字数适中的书本。”
“家长陪读很重要,很多家长认为买了书让小孩去看就完成任务了,也有一些家长简单地认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读,真正的陪读是跟孩子一起去读书,共同分享里面的故事。”林湘云说,就算一些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家长,也是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可以好好利用睡前这个阶段,让孩子讲故事给家长听,也可以一起和孩子一人一段轮流去念,父母再适时‘装不懂’,激发孩子去阅读,等孩子读出兴致,没耐性的问题就自然消失了。最主要的是要把孩子引导到阅读中去,当孩子进入到故事情节后,他们就会有兴趣去把书看完,家长引导很重要。”
看完书后,家长要多跟孩子交流探讨书中的情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讲些道理让孩子更好地吸收。“孩子在书里会看到一些东西,比如一些行为规范之类的,可以在他犯错的时候跟他进行约束,让他加深书本印象。”
中学老师曾凤贞:
不要让阅读带上任何附加条件
“初中阶段,孩子从‘学习阅读’过渡到‘由阅读学习’,孩子也渐渐习惯更长篇的文字阅读。这个时候,小孩阅读可以适当多面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各类型的书籍,如政治、哲学、经济等都可以让孩子去尝试看看。”漳州五中曾凤贞老师表示,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家长要让孩子自觉去阅读,“家长要降低对孩子阅读起始的期望,不要带着一些功利性,不要让阅读带上任何附加条件。比如看一本书,不要非得让孩子写一篇读后感,很多阅读是量变到质变,家长不可太着急。孩子只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写作也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你叫他不写,他也会忍不住去写。”
到了初中阶段,就算还没培养起阅读习惯的孩子,家长也不用太着急,“阅读是一种个人化行为,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不能强加,但是可以进行引导。”曾凤贞说,孩子实在不喜欢,可以换个方式,比如,可以跟他看一片电影或者电视剧,用故事情节去吸引他,然后告诉他其实书本比电影电视更精彩,“曾经有一个家长告诉我一个事例,他家孩子直观地认为那些经典的书都很枯燥,光听书名就不想去看,后来一次电视在播放一个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看了一集,孩子说这个电视剧还可以,家长趁机适时进行引导,建议孩子去看看书本,原著更精彩,他小孩去看了书本后发现原来很有趣,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从而也激发了他的阅读兴趣。”
“单纯从提高写作来说,也可以适当利用一些新科技,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阅读信息。”曾凤贞认为,现在科技发达,一些新科技、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有很多孩子流行用手机阅读,我不反对电子阅读,就算是零碎化的阅读模式也是可以的,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对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拓宽视野、获取信息都有好处,写作时运用素材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不过,她坦言,纸质阅读的品质相对比较高,家长还是要尽量引导孩子静下心来阅读。
中学老师汪怡平:
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
“到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有自己阅读的方向了,这个时候家长更多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漳州一中语文老师汪怡平说,在高中阶段,阅读不仅仅停留在一本书上,“一本杂志,一个电视节目都可以是孩子增加视野的渠道,最重要的是孩子愿意花时间去增长自己的知识。”
“阅读不一定非要经典的,孩子对于一本书的喜爱,更多的出于一种本能喜好,武侠也好,言情也罢,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让孩子去尝试。”汪怡平认为,不应强求孩子去喜欢大人都不一定读得进去的经典著作,而应通过积极引导,让他们逐渐认识和了解经典,从而喜爱经典。“经典可以去读,但是我还是觉得一定要吸收进去,要去理解,能把一些书本的精神体会到了,然后能够对自己生活有一定的帮助,那便是读书的一个境界。”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文化积淀的一个过程,阅读上去了,语感上去了,写作便也不是什么难事了。”汪怡平认为,语文要好,从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去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学语文就像大树的“根”,它需要慢慢成长,它是悄悄地,不是立竿见影的,“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时期的孩子阅读更应该深入,读书不一定要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透彻,阅读的力量是能够影响孩子终身的。”(记者 陈晓云 实习生 沈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