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新生来自金门的吴启腾,考上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专业博士,他笑称给家中子孙树立了榜样
闽南网9月17日讯 新学期伊始,闽南师范大学(下简称“闽南师大”)迎来一名特殊的新生——一位65岁的银发老先生。他叫吴启腾,专门从金门来到漳州,考取了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的博士生。
吴启腾老先生
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将跟“儿子”辈的学生们一起研究闽南文化。作为闽南师大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博士生,已逾耳顺之年,吴老先生为何还要远赴漳州,来读博呢?昨日,在闽南师大的校园里,吴老徐徐讲起背后的故事。
教书38年 为何重返课堂做学生?
跟吴老见面是在学校图书馆前,他跟太太一起,执手站在路边。戴着金框眼镜、国字脸,神情谦逊又恭和,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爷爷级”的学生,不知情的人会以为他是学校老师。
吴老之前还真是一位老师,他曾在金门、台湾从事教育事业38年,当过小学、中学校长,也曾在教育局任职过,提前2年退了休。可为什么他又要重返课堂做学生呢?
“不知道的人都以为我这么大年纪了,来念博士是为了名、为了利。其实,并不是,在我看来,读博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就是人生一大乐趣,美国人80多岁了都还在读书呢。”
“我小时候啊,家里很穷,曾辍学两次,”吴老说,正是两次辍学,让他一生爱上读书,也珍惜每次读书的机会。
吴启腾是家中长子,年少时,父亲总想让他“子承父业”,出海打鱼干农活。初中毕业时,父亲让他辍学,吴启腾以绝食抗议取得胜利。但高中毕业时,父亲又要他回家干活,幸好,同村一个朋友说了句话:“你儿子考试总第一名,不读大学太可惜啦!”让父亲改了主意。就这样,1974年,吴启腾终于圆了大学梦,考取台湾师范大学。
“以前村里有个小伙伴,在出海打鱼时不幸遇难。”吴启腾总觉得,出来读书,冥冥中救了自己一命,所以特别感恩。而且,正是因为出来读大学,他才会在学校里与自己的太太一见钟情,毕业后就结了婚,一直相知相伴到现在。
老本行是化学 为何要读闽南文化?
昨天,吴老在闽南师大上了第一堂课——福建文化研究。严格来讲,吴老现在读博的方向闽南文化,算是跨专业了。因为他读大学时的专业是化学,虽然后来从教,却也一直都在投身研究老本行——化学环境保护。
“但是你会发现,人老了,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化、历史,我祖上是泉州过去的,太太祖上是漳州的,我们就想知道,闽南文化现在发展的状况,两岸文化的共同和区别之处,只有学习,才能融合。”吴老笑着说。
“我从小都这么教小孩,我们都是闽南人,要懂得闽南文化,其实,两岸的融合,文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现在要做的事。”吴老说,研究两岸的文化,台湾有一些保存得比较好的文化,可以拿来漳州分享,漳州这边的闽南文化,也将带回台湾去分享,“长远地来讲,我的愿望就是两岸一家亲。”
家在金门 为何要来闽南师大就读?
吴老能读博士,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开学时,太太陪吴老一起来报到,在海都记者与吴老聊天时,她就在不远处的树阴下帮忙看行李,不时报以羞赧一笑。“我太太比较内向,之前是为了孩子们,她没有再继续深造读书,现在又为了孙子们,一生都在为我付出,很伟大。”她会陪吴老来漳州上课,平时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厦门。
算起来,加上开学报到,吴老总共来过漳州3次。“之前两次都是来旅游,这次感觉很不一样。”跟漳州、闽南师大结缘,在他看来,也很奇妙。
“在漳州,感受到的文化跟在金门差不多,饮食、风土等方面也都很相似。”吴老说,他本可以在台湾读环保方向博士,但心里更向往闽南文化,无意闲聊之中,听到朋友的儿子也在漳州研究闽南文化,于是,从读书到考试,准备了3个多月,今年就考上了。
吴启腾说,太太、大儿子及大儿媳都是教授,还有一个儿子是医生。“我总觉得,自己一直在坚持学习,是给他们树立了榜样!”说到这儿,他哈哈大笑。(海都记者 胡婧 白志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