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现代城市,做高新产业,奋力推进产城融合的新城区高质量发展。”春节假期刚结束,漳州高新区立即召开2019年工作大会,明确了方向,擂响开发建设的战鼓。
2019年,是高新区推进“六年成型”的关键一年。漳州市政协副主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跃鸿和管委会主任李亚容围绕“成型”主题,对今后的发展方向,道出了明确的信号。
陈跃鸿用“三个例证”回顾刚刚过去的2018年。第一个例证是一组数据:高新区重点项目完成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连续几年始终在全市开发区序列保持第一;全区税收收入增幅在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始终保持前列。第二个例证是“高新”信念:因为“高新”理想,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选择上,坚定智能制造、大健康、集成电路等产业目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逐步集聚高新区。众创园、甲骨文双创基地、物联网示范园等科创平台做大做强,昌达光电、路达交通、博慧电子等一批优质科创型企业迅速成长。第三个例证是一幅画面:“一湖两海”。如今的南湖、荔枝海、水仙花海,不仅是漳州高新区的生态名片,更是漳州的生态品牌和城市会客厅。
高新区的成绩,如同一个清晰的坐标,彰显了经济“高素质”和生态“高颜值”。2019年,高新区又将驶向何方?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有三个重点已经“板上钉钉”:一是凸显产城融合理念,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二是注重现代与活力,建成年轻人爱住、爱玩、爱就业的地方;三是具有“高新”特质,新在产业,高在技术,成在人才。
产城融合,就是要突出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便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便是“空转”。高新区明确“产城融合”方向,正是希望以片区开发带动城市产业培育,将做配套、做生态与城市产业集聚、人气集聚结合起来,做到配套成熟一块,产业谋划一块,政策延展一块,让每一个组团都有产业支撑,达到就近生活、就近工作、就近休闲消费,打开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新思路。
另一个重点:“现代与活力”也很有深意。高新区创建之初,就曾把国内城市一线设计师请到这里,瞄准新锐年轻人的心理需求,统筹规划建设园区。如今的高新区,已拥有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信息化的办公空间、时尚化的休闲体验,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点,获得了年轻人的信赖。种好“梧桐树”,方能引来“凤凰”栖。未来,高新区还将继续倾听年轻人的意见,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为目标,营造创新人才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让专业人才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第三个重点则具有“高新”特质。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已引进了半导体级别IC领域单晶硅项目、光刻胶等项目。这些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有些技术甚至弥补了国内行业领域的空白。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还将吸引产业链上其他项目快速集聚。高新区确定的“高新”方向,正是坚持高标准高定位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重点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三个重点”勾勒的这些“蓝图”,彰显着高新区的“高新意识”:严把产业关口,坚持高新产业、顶尖技术、创新人才,让集智能制造、大健康、集成电路等高端、高新产业成为高新区产业发展主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高新区所确定的方向,直指高新技术,直指“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相信,有了科学规划的高新区,从从容容建设与发展,将最终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