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退个二十年,钟表匠这个职业可能比今天热门许多。街头巷口,摆放一张桌子,生意就能热闹开张,但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电子设备看时间,钟表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日渐势微,坚守在这个老行当中的人也越来越少。今天的《留住老手艺》系列报道,我们就为您介绍这样一位老街上的钟表匠——郭安辉,看这位花甲老人,如何在岁月的缝隙里,修补时光。
在白水镇的老镇区里,有一条白水人都知道的老街道——火烧街,这条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街上,许多房子还保留着原来的骑楼旧貌,包子铺,修车铺,药铺,各行各业的人在这里比邻而居,让的老街萦绕着一股温柔的烟火气。郭安辉的老店就在这其中。
郭安辉:我修(钟表)诶,四十多年了。快要五十年了,我十三岁就进了手联社了,手联社是以前锁管局管的嘛,之后下放到公社里,公社里变成了龙海厂,我的父亲原本也是在这里修这些的,他就叫我来当学徒,进厂,进这个手联社。
自从十三岁跟着父亲进入这个行当,郭安辉就再也没离开这一行,十三岁到六十二岁,他在这玻璃柜后面,一坐就是半个世纪。在这个老式的工作台上,他用手中的一柄尖嘴镊,将细如发丝的手表零件一一恢复常态,然后重新定位指针、粘胶、装上表盖、核对时间,再用绒布擦拭手表,动作如行云流水。
郭安辉:难题每一种都有,但是难题就是要用脑筋把他钻研起来就是了。本身我就是钳工我也会,我也做的很好,但是,,不怕。就是研究就好了。这种东西啊,就是边做边学,边研究。
累积了近五十年的经验,老郭对于自己的修钟手艺严谨而自信。随着名气渐长,厦门、漳州、泉州、金门等地的许多古董钟收藏者出现一些问题都会来找老郭,其中,不少年代久远,或是表里有特制零件,一旦发生故障,无法更换,只能修补。刘师傅凭借着高超的技能,用磨、补、驳、接、锉、镶、包等细腻功夫自己制作了零件,让无数早已停产、无法更换零件的老钟表“起死回生”。
郭安辉:这种是德国产的。(德国的钟),对对,一般是德国的以前的比现在更好,零件也很好。这个上下板比较厚。现在新的上下板很薄,有的不是铜的,用铝的。现在做的新的非常偷工减料。(是在修理嘛,有的这种零件是没有的,自己做的。(您自己做的?)对。齿轮有的没有了,要自己做,这个是放在这里的,有的像这种没有了,要自己用手工做起来的,自己打磨,自己开渠。
虽然已经入行近五十年,但是郭安辉对这门手艺从未马虎过,他说,修理钟表如同治病救人,心中一定要有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就是要认真对待手中的每一个钟表,要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
郭安辉:像医生救人治病一样,要给人治好了才行,做这种手艺,也要有道德,一定要给顾客的这种古董钟要修理到准确,能用,好用,有时候古董商拿古董钟来,说你这个给我弄一下就好了,弄一下,我跟他说,这样我不会,我就是要修到彻彻底底,能用了,时间也会准确。人家拿钱来让我们做,我们给人家修理,咱们也要有道德地给他修好。
怀抱着这样的初心,郭安辉在这个十来平方的小屋里,坐了几十年,房间里的钟表滴滴答答地走着,而这个老街上的钟表匠却仿佛在时间的洪流里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在泛黄的灯光,安静地做“时间的守望者”。或许,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这样的始终如一对于匠心的坚守,才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韩奕杰 曾雪珍 通讯员 林婷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