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的特色建筑
历史:“玉枕精神”舍小我保大局
1963年,闽南九龙江、晋江下游沿海地区都遭遇大旱灾,漳州平原上龙海县(现龙海市)也是受灾区。为了解决漳州平原的旱灾,龙海县决定在县境内九龙江支流西溪上,拦腰修一条二里长的大坝,逼江水流入60多里长的九十九湾大渠,东下灌溉漳州平原的十万亩肥沃的稻田。
在九龙江西溪的下游有个玉枕大队(现玉枕岛),全靠西溪的江水灌溉和生活。西溪一堵,这个大队的喉咙就被卡死,2000亩旱稻田就插不上秧,岛上群众就喝不到淡水。“先顾十万,后顾两千;保住大局,才能保住玉枕。”在最后的紧要关头,玉枕的干部和村民一致同意堵江,让江水流入其他缺水区进行灌溉,挽救九龙江两岸的旱情。玉枕人民这种舍小我保大局的做法,后来被岛上的村民称为“玉枕精神”,并代代相传。
相比以前,如今玉枕岛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增加了,但是玉枕的精神还是不变,依旧保持淳朴、吃苦耐劳、团结精神。“每年龙海举行龙舟赛,玉枕都名列前茅。”玉枕岛村主任王南院说,繁忙时节,码头上人来人往,有些村民推车上坡,其他村民见到,都会自觉上前帮忙。此外,岛上每天外来车辆人员不断,但几乎没有听说村民与外来人员有矛盾。
发展:水产丰富远销全国各地
玉枕村四面环海,是全省村级堤岸线最长的村庄。至今,村民频繁行走两岸,与外界保持紧密的商贸往来。“现在交通方便,每天渡口人员都络绎不绝,有近4000人次渡船往返于该岛,有水产输出、收购的,有劳务输入、输出的等。”玉枕村村书记许河定介绍,玉枕村离镇上仅1公里多,从岛上渡船200多米只需3-5分钟就可上岸,而渡船几乎全天候客,随到随开,除了台风天。
玉枕村虽不大,不过该村的水产业已初成规模,并小有名气,年产值达到了2.7亿元,受益人口占了该村总人口的5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3万元。
因玉枕村处于咸淡水交界处,这里的虾、蟹、鱼等都比较环保,味道香甜可口。“在同个市场上,同品种的虾或蟹,玉枕村的海鲜每斤可比别的村庄多卖好几元。”许书记说,该村有石斑鱼、黄翅鱼、跳跳鱼等多个品种,吸引了不少外界人士慕名前来收购、贩运。同时,优质的海产品也远销全国各地。
如今,玉枕村的水产育苗产业也越来越红火,全村养殖水面积达到6000亩,水产种苗场达到5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