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龙海市石码中心小学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校友们已开始着手为母校的校庆征集材料,一张保存完好的1950年郑金莲同学的毕业证书格外引人注意。
1937年出生的郑金莲今年已78岁,当年梳着两条又黑又粗麻花辫的少女,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4月10日,在郑金莲家中,她小心翼翼地把卷好的小学毕业证书展示给记者看,郑金莲满眼笑意,她说:“留下这张毕业证书,是缘分。我对石码中心小学有着浓浓的感情,能见证母校的成长,感到很荣幸。”
毕业照险被大水毁掉
“从小我就有收藏习惯,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我都会保留下来。”郑金莲说,除了小学毕业证书,初中、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都保留着。
记者仔细端详着饱含岁月痕迹的毕业照,虽然边缘有些破损,但字迹依然清晰。证书上印着“學生鄭金莲係福建省南靖縣人現年壹拾叁歳在本校高年級修業期滿成績及格准予畢業”。花印处盖着四方大印写着“龍溪縣第三區石碼第二中心國民學校”,下面有“校长柯渊琛”印章,落款时间为“公曆壹玖伍零年柒月”,落款上盖“龍溪縣人民政府”之印。
谈起珍贵毕业照背后的故事,郑金莲说:“留下它真不容易啊!”1960年6月9日,石码突发大水让郑金莲印象深刻。
那天,任石码中心小学4年级老师的郑金莲刚好带学生外出参观闽南食堂。回来时,大水已漫过腿了,她赶紧将学生带往地势较高的祥福街,之后,学生们陆续被家长接回家。有两个学生没人接,眼见大水快涨到腰际,恰好有艘救援船经过,救援船把郑金莲和学生送到安置的旅馆,安顿好学生后郑金莲才回家。
“我家住在圆圈,经过打石街时,看到水都已到成年人的胸口了。”郑金莲说,那时心想家里一楼写字桌抽屉里的资料估计是“泡汤”了。一回到家,她急忙进屋找保存的资料,哥哥不紧不慢地说:“早就搬到屋顶上了。”郑金莲听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郑金莲爱抚着那张年代久远的毕业证书感慨:“好在当年‘六九水灾’时,哥哥及时将它置之高阁,不然早毁了。”
与母校近40年不了情
“1950年,我从石码中心小学毕业后,1959年又回到母校教书,39年岁月里,我与母校之间早已建立了浓浓的情谊。”郑金莲自豪地说,“据学校领导初步统计,从读书到工作,我是待在学校时间最长的人呢!”
1944年,郑金莲就读于锦江小学(石码中心小学前身),当时林淑贞、侯明和、吴鸿猷是她的老师。让郑金莲记忆犹新的是,1956年,她刚从龙溪师范学校毕业,安排在东美中心小学教书,吴鸿猷老师还到学校听她的课。后来,郑金莲调到石码中心小学,吴鸿猷老师也常听郑金莲讲课,有时还会跟她探讨教学业务。印象深刻的还有柯渊琛老师,郑金莲读书时,柯渊琛是校长兼任数学老师。“柯老师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学生作业都要求写得整整齐齐,每年他都会亲自抓毕业班的数学,有的学生题做错了,他总要叫到身边让其重新做。”
毕业后,回母校任职,郑金莲对柯渊琛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时老师办公室里,只要有柯校长在,整个办公室就很安静,大家都埋头做事,不敢开小差。”郑金莲说,柯渊琛校长的严厉是为了工作严谨,他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他从来不做靠背椅,每天都挺直坐着凳子备课、批改作业。在柯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成绩显著,每年从四月份到期末总复习,经常有老师来学校听课。
回忆起在石码中心小学的日子,郑金莲感慨岁月的匆匆流逝。她说:“除了自己,我的孩子、孙子几乎都是从石码中心小学走出来的,如今,孙子都长大成人了。”退休后,郑金莲随子女迁居厦门,对母校的发展依旧念念不忘,“只要学校有组织活动,我都会积极参加,回去看看学校的变化,与老师、同事叙叙旧。”
前些日子,得知母校正在征集110周年校庆的材料,郑金莲想到了60年前的那张小学毕业证书。“好几十年没有碰这些材料了,都快忘了将它们收在哪里。所幸有一年回石码祭祖,有人无意中翻动了抽屉,才发现了这张夹在资料中的毕业证书。”于是,郑金莲赶紧让女儿从老家找出来,“算是献给母校校庆的礼物吧,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是母校变迁的一个缩影。”
看着石码中心小学日新月异的变化,郑金莲说:“母校这些年发展很快,教学质量也好,学校教育出很多出色的学生。如今,石码中心小学被评为福建省示范小学,我感到很欣慰,也为我曾是其中一员感到自豪。”(记者 邓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