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5月29日讯 二十年前转移压力,二十年后转型升级。这样的经历,对于很多台企而言,可能并不陌生。龙海市东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所面临的转型升级困境,也是其他很多台企亟待解决的问题。
昨日,首届台商发展论坛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举办,39位台商代表出席了会议。如果说“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提供新机会,那么企业转型升级趋势带来的则是挑战。当日,针对台商投资现况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趋势,会议举办了分论坛,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昨日下午,现场举行“针对台商投资现况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趋势”分论坛讨论
在论坛上,王建民作了《对台资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
恐慌:劳动力成本高,转型升级不易
据统计,漳州台商投资区是全国台资企业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自199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东海冷冻食品入驻以来,台商区现有台资企业161家,总投资约65亿美元。
来自台湾的黄廖美淑便是龙海市东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会议期间,她接受记者采访。该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蔬菜生产、加工及出口贸易。目前,80%的产品出口日本,再者是美国、欧洲。20年前,在台湾因劳动力短缺,人工工资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因漳州拥有适宜的种植条件,且基地多,黄廖美淑将东海冷冻食品外移至角美,即现在的漳州台商区。当时整个角美都是该企业的农业基地。
20年后的今天,该企业在台商区已没有农业基地,只能向漳浦、诏安、云霄、莆田等地拓展,运输、管理等成本提高。且台湾20年前的境况现在同样在大陆发生,企业的发展也因此受限。在此次论坛中,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交流。这些能不能为台企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产业升级、转型都不是那么容易,大家对这个也是很恐慌”,黄廖美淑说,二十几年了,企业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但是有了这些思路,让他们更能理解未来路要怎么走,如何走的问题。
探索:避开受限条件 推广延伸项目
二十多年来,该企业不断引进种子和技术,从基地、生产、出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主要出口毛豆、麻竹笋、黄秋葵等冷冻产品。面对当前的困境,企业一方面朝着精致农业方向发展,一方面准备转型推广生物科技肥料。
对台商而言,“一带一路”是好机会。黄廖美淑也想走出去,但这条路似乎也并不明朗,她仍然有所担忧。“农产品如果要走出去,得选择种得出原料的地方。” 她说,农产品需要有适合的气温、土壤等条件。如果以蔬菜产品走出去,就要有所思考,不是说走就走。
在大陆,要打开冷冻市场很难。现在,黄廖美淑要转型推广由植物萃取而成的生物科技肥料。这种产品研发自美国,不是化学原料,更益于果实和土壤,在台湾已使用有20年。黄廖美淑认为,如今大家都比较注重健康,将该产品推广至大陆的农业基地、果园等市场的时机已成熟。
当记者问及除这个项目外,还有没有其他思路时,她表示,单是这个项目要打开大陆市场,就觉得有难度了。
台商张良彬来漳州也有十六年,他做的也是食品企业。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也有可操作性。企业可以搭乘这趟顺风车,将产品外销到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供给沿线国家工作的中国人。
寻策:改善劳动力短缺 做出策略调整
很多台资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劳力荒”可能是雪上加霜。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在其论文《新常态下大陆台资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形势分析》中提到,劳动力短缺与工资上涨成为一种新趋势,劳动成本增加成为新常态,未来大陆低工资时代将不复存在,这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
对此,他提出了改善劳动环境,进行劳动培训,发展自动化、智慧化机器人等意见,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而对于转型升级问题,在昨日举行的“台商投资现况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趋势研究”分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观点。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保明认为,台企转型升级没有退路,台商要有信心。他说到,台商要扮演两岸资源的整合者,要做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者,产业技术发展的推动者等角色。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企管系教授钟从定则认为,中小企业升级转型策略大致包括经营团队升级、产品品质升级、管理干部本地化升级、营运模式调整的转型等。(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