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在龙海,洪勇军、甘文哲、蔡勇平这三个“90后”小伙子,因闽南的传统面线而结缘,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携手走上创业路。
蔡勇平、甘文哲、洪勇军(从左到右)在检验成品面线
洪勇军年龄最大,今年25岁,中专毕业,读的是机械制造与维修;甘文哲24岁,大学读的土木工程专业;蔡勇平22岁,初中毕业。三人看似学的都与食品加工行业不沾边,2010年却因同在一个面线厂打工而结识。“大家都是年轻人,有冲劲,彼此都想干一番事业,所以成了聊得来的朋友。”甘文哲说,当时本想搞中转运输行业,但由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风险大,遂放弃了计划。但他们合作创业的念头并没因此打消,经市场调查分析,决定回归“老本行”——面线。“闽南人对面线小吃有着特殊感情,除了春节的甜面线,元宵‘蚵仔面线兜’,民间嫁娶等习俗都要用到面线。平日里,炒面线、卤面线、面线汤等小吃深受民众的喜爱。”甘文哲说。
说干就干,三个小伙马上行动。起先,他们利用一块家用的空地搭建了100多平方米简易工厂,投资一台1万多元的生产设备,进行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三个年轻人一边沿用传统的做法,一边从电脑上学习面线的基本做法,从和面、揉条、粉条、串面、拉面到成品上市,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可是看似简单的几道工序,他们却在配料、搅拌、拉面等环节上总找不到恰当时机,致使每天生产出大量废品,足有一半原料只能做猪饲料。“经过近一年的辛苦劳作,不仅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前期4万多元的流动资金还全部打水漂。”洪勇军谈起创业之初的艰辛,很感慨。
失败并没让他们打退堂鼓,反而激励他们拧成一股绳。为扭转局面,他们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转变经营。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显然无济于事。“我们决定不再当井底之蛙,走出家门才是最好的学习。”他们先后到厦门、汕头、泉州等地去学习制作面线的技术,经过近一年充电,三个年轻人逐渐成为行家。
2012年,他们创办了同心福食品有限公司,到村外租赁了700多平方米的厂房,准备大展身手。洪勇军说,之所以取名“同心福”,寓意就是:三人同心合力创业,把食福送到千家万户。
蔡勇平说:“我们坚持面线的原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有时候一发现有不新鲜的食材,或者运输途中有破损,统统销毁。为延长面线的保质期,我们不靠添加防腐剂,而采用新技术让面线的保鲜期延长,同时保持Q而不硬,软而不烂的口感。”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们先后投资170多万元的新设备,日产可达2万余斤面线产品,新增工人20多人。
新厂建成了,新设备投产了,产品质量也有了保障,可仍有大半年时间,“同心福”产品未能打开市场。为打开市场,他们兵分三路,找批发商,到经营连锁店,深入到农村店里推销。“那时候天天跑,真是跑得灰头土脸的,晒得像黑炭一样,一回家我爸妈都差点认不得了!”蔡勇平说。
如今,“同心福”产品在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深圳、漳州、龙岩等地市都有经销商,特别是“儿童面线”“长寿面线”“特制面线”等商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甘文哲、洪勇军、蔡勇平三个年轻人一路携手同行。他们说,未来无论遇到什么,仍会一直坚持下去:“是酸是甜,尝过的人明白,是远是近,走过的人知道。”(记者邓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