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是漳州发展改革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富美漳州建设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的发展,贯穿、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这份人民群众满意的“漳州答卷”,值得回顾总结,大书特书,归根结底,最为根本的一点——漳州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物质生活 直奔全面小康
走进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可见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一部部飞驰的小汽车……彰显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党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郭水发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村庄大变样,村民生活大改善。尤其创建富美乡村示范点以来,生态改善,吸引了多家企业,并提高了杨梅产值和虾池收益等,已成为“乡镇企业总产值亿元村”,全省富美乡村建设的典范。如今,全村杨梅种植一年收入约1亿元,虾池养殖收入可达2000万元。2011年以前村民一年人均收入约5000元,如今约1.4万元。2011年前,全村只有60部小汽车,如今达到400部。五年来,全村98%以上的村民建了新房。“以前村民因生活困难而来求助一年至少十几次,这几年村民收入普遍增加,一次求助都没有了。”郭水发感慨道。
从国家统计局漳州调查队统计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0%。2015年漳州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95元,比上年增长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6%。同时,2015年漳州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漳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1625元,比上年增长9.7%。
“十二五”期间,漳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3%。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66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559元,比上年增长10.1%。根据统计数据,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时仅为7758元,2011年达到9008元,2012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3年至2014年持续上涨,2015年达到13866元。
“十二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工业作为富美漳州建设的重点和转型升级的关键,规模工业年均增长率达18.4%,涵养了税源,为民生事业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76.3%。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扶贫开发,实施造福工程搬迁11.3万人,8.43万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无房户问题得到解决。2015年,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减少3.5万人,减贫率29.8%。2013年以来,全市20417名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2752户,帮助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2484个。2015年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7830户30083人,建设省级集中安置区11个、市级安置点20个,落实省市补助1.21亿元。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6万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4%、12.3%。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2011年至2015年,我市共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94456套,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分配30695套,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助24197户(次)、58360人(次),累计发放租金补助金额达3420.16万元。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16.0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年平均标准从“十一五”末的2570元提高到6192元,增幅达140.9%;农村低保年平均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2300元,增幅达91.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年供养标准分别从3429元、3068元提高到7015元、6788元,增幅达104.6%、121.3%。
☉本报记者郑来珍
精神追求 满足感在提升
文明创建更深入生活品位在提升
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拥有8个全国文明村镇、14个全国文明单位、两个全国文明社区,涌现一大批省市级文明村镇、单位、社区、风景旅游区。五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多层次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广泛、持续开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尽情分享着创建活动的成果。
“市容环境直接反映了城市文明形象,创城活动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成立多方面整治组,不放过一个城市死角,组织专项督查整治工作,实地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有力促进市容环境的巩固提升。”有着64年党龄、参加过两次党代会的党代表、漳州茶厂离休干部刘辛仁告诉记者:“基础设施是群众‘看得见的福利’。漳州积极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项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城区雨污管网、供水管网、燃气管网、城市道路、绿道建设等市政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广场、无障碍设施、市政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南江滨路、东环城路、圆山大道、西环城延伸段等市区道路建设,加大城市次干道、人行道及沿街立面改造力度,打通断头路,修复破损路,解决交通拥堵;规划建设瑞京路、前锋名门、市医院等停车场(楼),不断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加强城市出租车管理;加快建设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城市规划展示馆和歌剧院,这一系列利民惠民举措的落实,使得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逐步提升,广大居民的出行方便度、生活舒适度得到了大大提高。”
城乡环境大改善富美家园更宜居
这五年,是漳州有史以来城市绿化建设投入最大、取得绿化成果最显著的五年。全市新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590公顷,新增各类公园27处,建成绿道长度422公里。全市(含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0年的10.44平方米提升到14.61平方米。漳州市市区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长泰县荣获国家园林县城、东山县荣获省级园林县城称号。
谈到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变化时,来自市林业基金管理站站长罗丽萍党代表感慨颇深:“这五年来,我市生态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活动,实施一系列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率先在全国开展林地占补平衡改革试点,率先在全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生态公益林储备库,率先在全省开展建设生态茶果园活动和全力推广种植珍贵优良家具和装饰用材林等。漳州生态城市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一,2015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此外,近年来漳州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把富美乡村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百村富美乡村创建和百村环境整治的农村建设‘双百’行动,新农村建设朝着又富又美、宜居宜业方向发展。”
文化进一步繁荣精神面貌又一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市以实现“文化小康”为目标,不断加大优秀历史、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快“文化漳州”建设步伐,大力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漳州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倡导爱国爱乡爱家情怀,让人们留住历史记忆,记住文化乡愁。
党代表、漳州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兰佩蓉说:“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精品。其中,芗剧《保婴记》、小说《援疆干部》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天山军魂》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福建省贡献奖,漳州电视台选送的纪录片《绿色的青春》荣获国际选片会最高奖——十大纪录片大奖。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此外,我市充分发挥漳州对台对外独特优势,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对台对外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精心举办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旅游节、海峡(漳州)茶会、东金澎三岛论坛等品牌活动;举办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展、漳台族谱对接、歌仔戏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中国福建周”漳州东盟行动、马六甲“漳州文化周”“漳州味·海丝行”等交流活动。一连串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有力地增进漳台两地以及漳州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友好互信,进一步推进漳州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融合,有效提升漳州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漳州的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
☉本报记者李润
民生服务 满满的实在感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全力增强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民生领域,广大市民感受到满满的实在感。
数据显示,2011—2015年我市累计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101所,完成率达100%;目前公办中心幼儿园已经覆盖全市96.74%的乡镇(街道)。另外,南靖、长泰、龙文、东山、常山、华安和漳州开发区7个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现场抽查认定。
“作为一名基层校长,我所感受到的漳州教育,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党代表、漳州三中校长林顺来说,“几年来,我市在优质教育与均衡教育发展上下足了功夫,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教育的普惠性和优质化追求。”
“首先,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实施,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城区学校扩容工程、新区学校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证了教学需求。”说到漳州教育的发展变化,林顺来如数家珍,“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模式,成立26个名校集团,继续拓展‘城乡百所小学帮扶活动’,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以名校带动了一般校、薄弱校改造。此外,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等,保障了各类人群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过去五年,漳州医药卫生事业成就显著,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全市各县(市、区)实现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除长泰县、龙文区外)、妇幼保健院达标和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床位20489张,五年来新增床位9703张,年均增加1941张,年均增长13.7%。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党代表、解放军第175医院政治委员杨洪良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完善是这五年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实施了最直接惠及百姓的举措。比如,药品零差率的执行,使老百姓可以买到放心药、低价药,推行医联体,三甲医院与县(区)医院甚至社区医院结对,既整体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也便于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高层次的服务保障。”
五年来,漳州各大医院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杨洪良说:“175医院过去只有30个左右的医疗科室,现在有40多个,学科齐全、病种齐全,服务质量和水平都有大幅提升。”
此外,我市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其中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是一大亮点。
芗城区南坑街道群裕社区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习型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有常住居民6000多人。“社区工作人员只有7个,但我们还有一支7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细分为8个小队,分工广泛,如社区内义务巡逻、便民服务、扶贫助困、义诊等等。”党代表、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瑛说,群裕社区的安居与和谐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志愿服务队伍。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群裕社区,不仅有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关怀帮助,还组织成立了社区老人学校和老年文艺队,让老人们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群裕社区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连续四年参与全国社区春晚,还设立了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和社区网格服务管理工作室。”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变化,陈瑛说,社区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我市民生服务的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林诚毅
本版图片由蔡文原游斐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