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太痛苦了!每次上厕所都像在拉玻璃碴子,钻心地疼,马桶里还经常有鲜红的血。”诊室里,38岁的职场精英李女士描述着她的困扰。这种剧烈的排便疼痛和便血症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起初她以为是“上火”或者普通痔疮,自行用了些药膏,但效果甚微。最近,疼痛甚至蔓延到了不排便的时候,坐立难安,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
接诊后,漳州第三医院肛肠科方松山主任为李女士进行了详细的肛门检查,揪出让她痛苦不堪的“元凶”:
在肛管6点钟方向(正后方),发现了一个溃疡性的裂口,触痛非常明显。这就是典型的“肛裂”。它正是导致李女士排便时“刀割样”剧痛和便血的直接原因。
在裂口的下方,形成了一个皮赘增生,这就是“前哨痔”(也叫“哨兵痔”)。它是肛裂长期不愈合,导致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受阻而形成的。
在肛管12点钟方向(正前方),还发现了一个脱出的痔核。这意味着李女士同时患有“内痔” 。
最终诊断:肛裂(伴前哨痔)+内痔。这是一个在临床上常见的“组合病”,也让李女士的症状变得尤为复杂和严重。
为什么肛裂和痔疮“形影不离”?肛裂,通俗讲就是肛管皮肤的全层裂开,形成了一个小溃疡。好发于肛门的正前或正后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冬天干燥的嘴唇裂开了一个口子,一碰就疼。
前哨痔它不是真正的痔疮,而是肛裂的“忠实伴侣”。由于肛裂的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裂口下端的皮肤水肿、增生,形成一个皮赘。它的存在,会进一步妨碍肛裂创面的引流和愈合。
无论是肛裂还是痔疮,其首要诱因都是不良的排便习惯(如长期便秘、如厕时间过长)。当一个人长期便秘,他/她不仅需要用力排便增加腹压(易诱发痔疮),还要承受干硬粪便对肛管的物理切割(易导致肛裂)。因此,两者同时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针对李女士这种“肛裂+痔疮”的复合情况,治疗需要双管齐下:
保守治疗:对于新鲜肛裂,首选保守治疗。
软化大便:使用乳果糖等药物,确保大便松软通畅,这是治疗的基石。
温水坐浴:每日2-3次,放松紧张的肛门内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裂口愈合。
药膏外敷:使用含有止痛和促进愈合成分的药膏。
手术治疗:对于像李女士这样伴有前哨痔、裂口深陷的慢性肛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彻底解除高压和梗阻,才能从根本上治愈。

李女士在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后,现如今在院恢复良好,排便疼痛和便血症状消失,终于摆脱了困扰她数月的噩梦。
怎么预防呢
管住嘴: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粮(如芹菜、香蕉、燕麦),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不忍便。如厕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杜绝如厕时刷手机、看书。
避免久坐久站: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保持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干洁。
重视“报警”信号:一旦出现便血、疼痛、脱出等症状,切勿自行诊断或乱用偏方,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肛肠科就诊,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