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大航海时代
顺着一条机耕道上山,第二个拐角处,即为封门坑1号窑炉。窑炉西侧的一座向北凸起的小山包,则是与窑炉配套的作坊区。在这里,成形的瓷器坯体,被送往窑炉,经受约1000℃高温煅烧。合格的瓷器,被运往山下的渡船头码头。渡船头位于距封门坑800多米处。穿过大片竹林与香蕉林,记者找到了这个古老的河运码头,但如今这里成为不见天日的山间小溪。陈春梅说,渡船头曾是南靖参与海上贸易的起点。
“当时,东溪窑出品的瓷器汇聚于此,统一搭乘运输船,顺永丰溪而下,进入九龙江,在月港换乘大型木制帆船,漂洋过番,远销海外。”陈春梅说,东溪窑是明清时期漳窑最大的窑口,也是当时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彼时,东溪窑被称为“小漳州”。最繁荣时,这里活跃着数万人。东溪窑出品的瓷器则远销到日本、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
封门坑出土的瓷器碎片。
2009年,漳州加入海丝申遗队伍。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龙海月港、平和南胜窑、华安东溪窑3处遗址入选其中,而南靖东溪窑却榜上无名。
“东溪窑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世界大航海时代,我国海上贸易的盛况。但长期以来,对南靖东溪窑的考古挖掘和历史文化研究,相当匮乏。”陈春梅说,从那时起,她开始为南靖东溪窑申遗奔走疾呼。
2013年,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南靖决定重启东溪窑申遗工作。201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靖东溪窑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2015年1月,各级文物部门对封门坑进行了首次挖掘。这次挖掘,还发现了10余处古窑址。其中,位于南靖县金山镇荆都村的碗窑坑遗址,将南靖东溪窑制瓷年代推前至宋朝。当前,省文物局已将南靖东溪窑列为“海丝”重要组成部分,并争取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重燃昔日窑烟
漳州本土收藏家林俊,同样是位寻找者。
今年56岁的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藏漳窑瓷器。让林俊遗憾的是,自清末民初东溪窑断烧以来,漳窑工艺逐渐断代失传。“一定要找回传统文化,恢复漳窑传统制作工艺。”1997年,林俊关停了自家的钢管家具厂,通过分析古瓷残片、釉的化学成分,
研制漳窑生产工艺。
2008年,他创办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试生产漳窑瓷器。然而,投入数十万元烧制出的千余件瓷器,却无法还原漳窑的原汁原味。“东溪窑一带泥土特有的微量元素,决定了漳窑独特的韵味。”为此,林俊砸掉了1000多件瓷器,前往漳窑原产地龙山镇,采集当地的陶土进行配方实验。一年以后,他终于成功恢复了漳窑传统烧制工艺。当年,漳窑工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窑烟重燃,林俊希望漳窑可以在市场上走得更远。“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我们尝试将漳州本土文化元素与漳窑工艺相结合,生产出一批接地气的漳窑新品。”他说。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东溪窑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旅游景区。”南靖县文保中心副主任简荣伟表示,年内,南靖还将从道路改造、遗址保护、文化传承、文创产业等方面,充分挖掘东溪窑文化价值。(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郭碧燕 陈芳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