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漳州 > 南靖 > 南靖新闻 > 正文

漳州:南靖县塔下村德远堂 24根有故事的石龙旗杆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2012-04-02 22:10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摘要]在南靖塔下村德远堂前,有24跟石龙旗杆,全国最多,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未命名111

24根石龙旗杆就耸立在德远堂前的半月形泮池

未命名222

石龙旗杆经历数百年风雨,矗立不倒

未命名333

张氏家庙德远堂大门

444

旗杆中段,写着立杆人的身份、辈分等

  海都闽南网讯 不久前,南靖县塔下村张氏家庙“德远堂”,为旅泰华人张扬立下第24根石龙旗杆,这里的石龙旗杆群,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引发关注。

  说起德远堂的石龙旗杆群,名气那可是响当当的。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保存着全国最多的石龙旗杆,而且还保存得相当完好,如今也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这些象征着个人成就、家族荣耀的石龙旗杆群,在240年的岁月里,一直默默耸立至今,迎接着游客注视的目光。

  那么,这些石龙旗杆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古迹探寻 全国最多的石龙旗杆群

  塔下德远堂坐落在塔下村东面的山腰上,沿着石头台阶的村道,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张氏家庙的大门,大门开在家庙的左侧,从右至左是繁体的“张氏家庙”四字,顶着张牙舞爪的四条巨龙,相当张扬。

  德远堂张氏家族是有资格张扬的。据德远堂管委会总理事张国初介绍,德远堂张氏家族始祖是小一郎,在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肇基塔下,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60年)至光绪年间,一个半世纪的岁月里,这个家族人文蔚起,国内有进士及第的人才,海外又有富甲一方的富翁。矗立在家庙前的24根石龙旗杆,就记录下了其中一小部分杰出人才。

  24根石龙旗杆呈半月形分散矗立,拱卫着家庙前的半圆形泮池。10米多高的石龙旗杆,分底座和柱身,底座方形、六角形,柱身中段镌刻立旗的年代,立旗人的身份、辈序、姓名,并雕刻蟠龙浮雕,顶端有的雕笔峰,有的则镌坐狮。有的单人立一杆,有的两人同立一杆,甚至还有三人同立一杆。

  当地老人77岁的张巨春回忆,以前村民都认为雕狮头是考到头了,成就到顶的意思,雕刻笔尖的,则寓意着立杆人还希望再往上进一步。不过现在的说法是毛笔象征文官身份,狮子象征武官身份。哪种说法是对的,村人也无从探究。

  塔下德远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考证,德远堂的石龙旗杆群,在全国姓氏家庙中数量之多、保持之完好尚属少见。

旗杆典故 祖孙三代立了五根龙旗杆

  据记载,第1根石龙旗杆立于清乾隆壬辰年(1772年),为恩授直隶州司马张文彩和恩授岁进士张文辉所立。书洋镇文化站站长庄文国说,所谓的恩授、岁授,都是一些虚衔,是由皇帝开恩钦赐的,可以是花钱买的,但不担任实际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名誉”、“荣誉”的头衔等。

  从1772年至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张氏家庙前共竖起了14根石龙旗杆,立杆者有取得相当学位的举人、进士,出仕的县正、道台、府书院院长,及捐纳的恩授岁进士。

  家庙前的旗杆底座多为四方形,只有一座是特殊的六方形,比其他旗杆略为壮些。这根旗杆立于道光六年(1826年),也是张氏家庙前立的第五根石龙旗杆,为张氏家族第十五代子孙张金拔所立。

  提起张金拔,村民们津津乐道。族谱记载,张金拔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享寿八旬。他21岁时就录取府案首(府试第一名),嘉庆十五年(1810年),张金拔乡试考中第五名获得举人身份,此时他已43岁。

  当年,他与敕封守备衔候选中军府十七代张景元、张景华一道,在家庙前竖起第二根石龙旗杆。次年,张金拔之父张光邦也因恩授岁进士例封文林郎,立下第四根旗杆。

  虽然中举时已年逾不惑,不过张金拔并不服老,又寒窗苦读16载,道光六年,已经59岁的张金拔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参加丙戌科会试,被录为第210名进士,钦点甘肃县正堂,在家庙前立下第五根石龙旗杆,这根旗杆,底座就是六方形的。

  之后,张金拔历任福甯(音同“宁”,今福鼎一带)府教谕,曾掌教漳州芝山两院院长,又发起创办曲江文会基金田产,每年召集本姓学生会考以资鼓励,族中奉为笃志好学的楷模。

  而他的第三个儿子张逢甲,也继承了父亲的好学榜样。在咸丰五年(1855年)参加乙卯科乡试,“以乡试中式进士第一名”,为这个家族再次获得荣誉。张逢甲个人及父子两个,同时立下第六、第七根旗杆。至此,张金拔祖孙三代,前后立下了五根旗杆。

  为何只有张金拔的旗杆底座是六方形?书洋镇文化站站长庄文国和德远堂管委会总理事张国初都认为,可能是因为只有张金拔是参加过殿试的。

旗杆变迁 从为贤者立,到为寿者立

  古时候族规,要在祖庙前立石龙旗杆的,必须是取得一定学术和官职的家族男性,并有一定社会威望,能为家族光宗耀祖的。

  张国初介绍,1904年立下第十四根石龙旗杆后,随着清朝的覆灭,科举制度的废除。在长达74年的时间里,德远堂再没有立过一根旗杆。直到1978年,侨胞张德朗兄弟为母亲张江运金百岁纪念,立下第十五根石龙旗杆。在祖庙前为女性立杆,这是破例。从那以后,张氏族人的观念有了变化,逐渐倾向为村里的长寿者立杆,且不少是海外侨胞为父母辈长寿者立。

  500多年来,德远堂张氏涌现出300多位文教、军事、科研人才,和100多位华侨贤达。塔下张氏后裔分布台港澳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如今的塔下村、南欧村还有曲江村的部分村民都是德远堂张氏家族的后人,每年春节至清明期间,三个村的张氏村民都要聚集在德远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不少海外侨胞也会赶来。

  20几根旗杆,总共240多年的时间里,风吹雨打,却矗立不倒。张国初说,根据族谱记载,张金拔所立第五根,及第十一根旗杆,在四十年代曾被特大冰雹击断过,第十根也曾被风暴摧毁。八九十年代,才逐一修复。

  文革时,张氏家庙面临被拆的危险,是当时的村支书,将家庙改为工场才保存下来。

闽台渊源 台南也有一座德远堂

  张国初说,在台湾台南,也有一座德远堂,是塔下第十三代世祖张石敢的后裔,仿造塔下德远堂所建。

  相传康熙年间,塔下张氏第十三代后裔张石敢家贫如洗,有一年腊月,他向本村一屠户赊来3斤猪肉过节,约定除夕之夜还钱。但除夕夜屠户来要钱时,张石敢却拿不出钱来还。屠户遂把三斤已经煮熟的猪肉拿走,还往肉汤里洒了把草木灰。受到刺激的张石敢,立志要有所作为。大年初一就辞别妻儿,远走他乡谋生,辗转到台湾,发家致富并在台南定居下来。

  塔下德远堂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简单的土木结构瓦房,清乾隆二十五年时,全座重新翻建。修建费用,相传就是张石敢发富后所捐献。

  后塔下德远堂数次维修时,张石敢后裔曾两次捐资。一次是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此次认亲返回台湾后,为了方便在台南纪念先祖,张石敢后裔特地依照塔下德远堂的建筑形式、布局、门楼、题刻等的模样,在台南仿建了同样的家庙,也命名为“德远堂”。

  另一次捐资是在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塔下德远堂进行第五次翻修。此次修缮时,国民党高级将领、国共谈判的国民党首席代表张治中先生亲笔题写了“源远流长”,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开琏、张发奎、张继等也纷纷题词祝贺。

  据塔下德远堂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子孙至今已繁衍24代,第八代第四子名文羡,第十二代第二子先后移居台湾,现在台南、台中、台北、基隆、花莲等地,都有张氏的后裔。两岸张氏族人交流不断。

  老人张巨春告诉记者,德远堂第三根旗杆上刻的选拔进士十六代张克忠,就是从台湾回来家乡后立的。(本网记者 黄颖 见习记者 戴江海 通讯员 黄海彬 林顺来)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云霄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落实省领导挂
  • 漳州高新区领导带队开展巡林及乡村振兴、防
  • 漳浦县委书记一线办公:靠前服务 激活项目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舞剧《海的一半》在泉州大剧院召开首演前新闻发布会(视频)
    舞剧《海的一半》在泉州大剧院召开首演前新闻发布会(视频)
    《海的一半》来泉州啦!(视频)
    《海的一半》来泉州啦!(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南安“营运驾驶员一件事”落地 福建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考人数创新 2025年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笔 本年度开展29个省级地质勘查项目 福建高校逐梦低空经济 南安天气预报:天气“变脸” 今明两天能 厦门,全国通报表扬! 福建首台自主研发智能控制立体循环种植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