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俗又不瘦,最好餐餐笋烧肉。竹笋,历来都被认为是美味珍馐,在福建几乎每个季节都有笋。
福建笋
冬天有冬笋,夏天有南靖的冰镇绿笋,春天有闽东北的笋,这就是时鲜美食,也是专属于福建的味道,常年在外,如果能吃到当季的食物,暖心的同时又暖胃。
福州
红糟是酿完青红酒后剩下的糯米糟粕,红糟作为调料烹制菜肴,是福州菜的一大特色。红糟可以搭配各种食材,做出不同的菜。笋作为闽地的盛产,饭桌上当然少不了它。
红糟焖笋,热锅冷油,放入蒜片和红糟,转小火煸香,加入笋片继续翻炒片刻,加入少许的白酒、糖、盐和少许的水,烧开,转中小火焖煮收汁,淋几滴香油,放点鸡精即可。
红糟焖笋
福清
很多外地人来福清的餐馆或者做客,很大概率会被一股臭味熏走,很多人也一定会问这种加了香芹,还非常臭的汤到底是什么?
没错!就是酸笋。福清特产调味品“酸笋”,滑粉,煮面、菜稀饭、鱼等等没有加它就会觉得缺了什么。
福清酸笋
闽侯
历史上,闽侯南屿栽种的香丝竹面积最广,产笋量也最高,制作出的笋丝数量最多,销售量也最大。
南屿笋丝制作于清康熙年间,是南屿园里前的一个黄姓笋农之妻不经意间制作出来的。黄妻为平潭渔区渔女。某年盛夏,黄母得了痢疾,拉泻厉害,她几次用香丝竹之笋煮熟之汁液,治愈了母亲之病。此后福州沿海诸县渔民便以海鱼煮笋丝为上乘菜肴,款待宾客,后来又作为婚丧喜庆上桌的盘菜,还以东家用的笋丝量多与少来衡量酒席办得好与坏。南屿的笋丝味酸咸、醇香,质嫩脆,色素白,笋丝鱼汤,南屿笋丝与鱼相烹,可去鱼的腥味,鱼汤有酸甜可口。
南屿笋丝
闽清
糟菜炒笋,糟菜是闽清的传统特产之一。糟菜炒笋是用糟菜炒甜笋,其味甘酸适口,醇香扑鼻。
糟菜炒笋
漳州
酸笋在福清厦门漳州都有,但由于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因素,每个地方的味道其实都有些微妙的差别。漳州酸笋面,大骨汤,加入腌制约一年以上的酸笋,加入手工制作面条,最后可加香肠、腊肠、鱼諽,还有鱿鱼、鸭胗、大肠、瘦肉、猪肝、猪腰等配料。
酸笋
南靖
南靖土楼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笋,笋中珍品应属冬天的冬笋和夏天的绿竹笋。冰镇绿竹笋是夏天才能吃到的美食,吃过这道菜的都赞不绝口。笋不剥壳,洗净后把整根笋放进锅煮2-3小时。煮熟后放凉,然后放置冰箱后冷藏3个小时以上。冰箱里冷藏可保鲜2天。需要食用,可随时取出。
绿竹笋
安溪
安溪湖头的咸笋包赫赫有名,虽外表不起眼,吃起来却是甜嫩可口,唇齿留香。当地相传咸笋包是从京城传过来的特色小吃,在湖头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可现在能做出正宗咸笋包的人家已是少之又少。
其做法是先将糯米磨成浆,放进细布袋中压去水份。另选野生肥嫩的野菜——紫菊,煮熟捞出压干,放在石臼里捣,再和糯米泥、红糖搓捏均匀,用手捏成团后压扁,包上笋和肉泥等,底部垫上一小块粽叶,放在蒸笼里蒸熟。在表面抹上少许葱油,即可食用。
咸笋包
南平
到延平没有吃过笋燕就等于白来,笋燕于延平而言知名度、美誉度可见一斑。春节临近,无论是返乡游子,抑或南平“土著”,有一种味道,总能令人念念不忘。闽北一绝——笋燕,是延平最具特色的地方菜肴,素有到延平没吃笋燕等于白来之说。相传,慈禧老佛爷吃了“笋燕”,赞不绝口,重赏厨子。消息很快传遍了清宫,王爷贵族们争相吃笋燕”。从此这道名菜就问世了,成为闽北一绝而流传至今。
笋燕
武夷山
武夷山“东笋、西鱼、南茶、北米”各具特色。东笋就是指产于上梅乡的竹笋。这里的土层深厚肥沃,水湿条件好,长出来的竹笋洁白如玉,被誉为春天的“菜王”。 上梅人钟情于春笋,这里的春笋吃法也是丰富多样,光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烹饪方法就有一二十种。
笋宴
用春笋制作出一餐丰盛的笋宴,可是上梅人最拿手的好菜,上梅全笋宴有煮笋、白灼笋、凉拌笋、糟肉炒笋丝、笋鸭子、笋饼、野猪排焖笋角、鲜笋片煮汤、茭子炒笋、腌菜炒笋、五花肉炒笋、牛肉炒笋丝、笋衣煮芋子、笋头包、笋衣煎蛋。其中“九曲竹筏”外脆内嫩,口味纯正,造型逼真,是武夷菜系中特有的工艺菜。
春笋
建瓯
冬笋窝底,又称炒底和挖底,是建瓯第一名菜。冬笋焯熟切丝,再入锅文火焖成棕褐色。五花肉条入油锅炒熟,以肉条透明为度,再入笋丝加味煸透,后入粉丝、金针菜翻炒,加少许食糖等调味,薄粉勾芡起锅,装缸碗,再撒些发紫菜、染红的蛋丝和葱花即可。
冬笋窝底,
龙岩
鳝鱼苦笋,鳝鱼爆炒苦笋为连城风味菜之一,鳝鱼性燥热;苦笋则清凉解毒,两者同炒,互为中和。食之则觉鳝鱼鲜嫩,苦笋苦中有甘,香脆可口。
鳝鱼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