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非凡的曾家大院番仔楼
精美浮雕
番仔楼用回廊和天桥连接在一起
闽南网7月24日讯 山西的乔家大院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的东美村,也有一座“曾家大院”:由气势恢宏的99间南洋番仔楼和39间大夫第组成,其中番仔楼耗资白银17万两,历时14年,堪称番仔楼中的经典之作,历尽百年的风雨,至今风采依旧。
最绝的是,早在100多年前,曾家大院就用上了自来水,他们利用风车抽取井水,储存于楼顶水塔内,再通过锡质管道流向各座建筑。专家说,这应该是漳州使用自来水的最早记录。
现状百年大院风采依旧
出漳州市区,沿国道往厦门方向行进,过江东桥两公里后,从吴宅路口右拐约3公里,就是东美村。进入村口,打听起曾家古厝,村民们都熟知。
曾家古厝位于东美村墩上社,在村民徐先生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气势恢宏的曾家古厝。古厝分为两部分,一边是番仔楼,为南洋风格,坐南朝北,另一座为大夫第,闽南传统风格,坐北朝南,两座宅第相背而建,中间隔着一条1米多宽的巷道。
番仔楼建于1897年,占地10多亩,是华侨曾振源回乡而建的。整座建筑群呈“凹”字形布局,正中间为曾家宗祠,以此为中心,左右两边对称有序地延伸开来,分为前、中、后三排建筑矩阵,总共9院落99间房间。中间的曾家宗祠为典型的闽南风格,走进宗祠,门窗、房梁上,各种精美的石雕、木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院子里有两块青石门柱,依稀可辨认出上面的对联:祖泽绵长距鲁国已七十五世,庙貌壮丽冠芗江之廿八九都。住在这里的62岁曾家子孙曾力农说,东美墩上社曾氏和厦门曾厝垵曾氏同属孔子爱徒曾参后裔,祖上是从鲁国南迁的,对联的下联毫不夸张地道出本座番仔楼在角美一带是最好的,“角美以前属廿八和廿九都。”
除了中间的宗祠外,其余98间均为南洋风格,在第二进的大楼二层两侧,还各建有一个钟楼,充满了异国风情。“都有回廊和天桥相连接,”曾力农说,即便刮风下雨,无论从哪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都不会被雨淋到。
建造一斗石粉一斗银子
曾家大院的另一部分大夫第,是典型三进古式大厝,共39间房,占地面积3亩多。曾振源是华侨,他回乡所建的宅第为何叫大夫第呢?
曾力农说,祖父当年回国有钱了,建了大宅第,便随当时的潮流,捐了一个黑龙江省的一个候补道台。“就是穿个官服画个像,都没去上过任。”曾力农笑着说,由于祖父有了爵位,家宅便成大夫第。
在这里,不管是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还是传统风格的大夫第,屋梁都为精美的镂空雕花,精细程度令人赞叹。
“据传,这些石雕加工到后期,由于工艺过细,镂空而雕,出现‘天价工钱’,雕刻一斗石粉的工钱为一斗银子。”曾力农说,为了付这些工钱,祖上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专门存放银元,建这座房子,共花去17万两银元。
当年为了建造番仔楼,曾家耗尽心力,历时14年,不仅请了南洋设计师设计图纸,还从南洋运回了许多木料、花砖。
“你看,柱子上的烫金花,全部是真正的黄金粉。”曾力农说,遗憾的是,这些雕刻在“文革”时,毁掉不少,后来又有一些遭窃,所以现在族人每天都会安排人看守。“许多构件都被小偷盯上了,一些构件被偷过五六次,好在都没得手,希望能将这些珍贵的古物好好保护、收藏,不要再被毁坏了。”不少住在这里的曾氏后人感慨道。
纪录百年前就配有自来水供水系统
在番仔楼前一空地上,曾力农说,这里以前是一口水潭,叫月池,几年前才被填为平地。当年,月池连接九龙江水系,曾氏族人可从水路来往于新加坡和龙海之间。“番仔楼”下水沟排水畅通,下雨天无论在哪个角落丢个小球落入水沟,都可在月池中找到。
“番仔楼”最令人惊讶的是,100多年前就配有自来水供水系统,当时后花园东边建有风力抽水机,自来水管道由此通向各个角落。曾力农介绍,当时利用风车抽取井水,储存于楼顶水塔内,再通过锡质管道流向各座建筑,各个房间都装有从南洋运来安装的水龙头。
“如果是清末就建有自来水系统,那真是漳州首个。”漳州知名学者、闽南文化研究会专家许初鸣,退休前在漳州市建设局供职,对这方面有所了解。
比起当年孩童穿梭在前后大院嬉闹,几代人共享天伦的热闹场景,如今番仔楼内仅住这10余户,显得有点冷清,其余上百位曾家子孙安家世界各地。解放后,曾氏番仔楼被征用为公房,有的房子被当作东美小学校舍,有的用做粮库,直至1984年,政府将全部房产归还给曾氏族人。
专家海洋文化的重要物证
“太壮观了!”许初鸣实地参观过许许多多的番仔楼,而这座曾氏番仔楼深深震撼着他。
“从这里到南洋创业,而后衣锦还乡盖大楼造福乡梓等,这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这座番仔楼就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物证。”许初鸣说,这座番仔楼有很高的保护开发价值,“百年前,这幢房子的建筑壮观精美,非常科学,这么好的建筑,一定要尽早保护”。
“虽然说主体结构还在,但由于时过百年,而且其间遭到一些破坏。”曾力农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早日保护修缮番仔楼。
《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30)》首次将规划眼光瞄准漳州市区东郊,位于台商投资区(即角美镇)的东美村,方案说,街区内的曾氏番仔楼、曾氏大夫第(黑烟厝),建筑群落选址巧妙,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工艺精致,值得保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萧镇平 郑娟娟 通讯员 徐建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