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
供土地婆的庙 漳州仅此一座
沿着岸边步过一条小石桥,有一座庙,庙名很独特,名字唤作“探花码”。仔细向庙门口坐着的阿婆一打听,方知是座“土地庙”,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总建筑面积有260多平方米,不算太大,但在土地庙里,算是很大的了。
只见庙门施朱沐漆,金碧辉煌,庙中并列坐着土地公婆,男左女右。土地公白发苍苍,手握着黄金锭,土地婆则一脸雍容华贵,正襟危坐。
“闽南绝大多数的土地公是没有配土地婆的。”原漳浦县博物馆馆长王文径曾对闽南的土地信俗专门做过研究,他撰文说,这是他在漳州发现的唯一一座供奉土地公婆的土地庙。
郑惠聪说,闽南之所以少供奉土地婆,有一个传说。相传土地公很仁慈,平常乐善好施;而土地婆却很自私,整天都板着面孔。一次土地公和土地婆在探讨世间事物时,土地公主张天下人人丰衣足食,土地婆却说:如果天下人人丰衣足食,将来女儿要出嫁,谁来替她抬轿子?又有一次,辖区里有人死了,哭哭啼啼,土地公动了恻隐之心,想办法令其复活,土地婆则劝阻说:人死不了,以后谁还愿意来奉祀你?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不愿意供奉土地婆了,“不过这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
故事 明朝探花郎 为了风水建庙
既然是土地庙,为何名字这么特别呢?
在探花码庙门外左侧墙上,有一块嵌在墙上的石碑,上面写着,此庙始建于明宣德六年,是由明朝南京户部右侍郎谢琏所建,因谢琏曾中过探花,所以称为“探花码”。
在这块碑的旁边,还嵌着另一块黑石碑,是10多年前刻的,上面则记载着跟谢探花建庙有关的故事。
故事说,相传谢家祖上曾在浦头港路边以卖粥为生,偶施粥救一地舆师,地舆师感动,为其选一灵地,声称后世必出状元,但谢琏出生后家尚极贫困,其父认为是祖上风水不好,欲将祖上骨骸迁出。地舆师恰经过,极言地理极佳,如必欲迁出,可准备糯米果备用,掘开墓穴后,果然见墓中出烟,地舆师急将糯米果堵住墓穴,口中称“状元去探花来”,并称你儿子跌伤,速回家救治,谢父回家果见谢琏从高墙上跌晕。
谢琏长成后果然极为聪明,但因家穷,为人做私塾先生度日,以木鸡腿蘸酱油度日,被邻居误认为偷抓鸡,芗剧传统剧目《木鸡腿》说的就是此事。经过苦读,谢琏终于高中探花。他想到祖墓风水确实很好,但为何家贫如此。便四处请地舆师察看风水,有认为是祖墓所在地水流太直,基本没有回游,不能聚财。谢琏听信此说,便在水沟入河处建码头,以土地庙镇之。
据漳州地方史志记载,谢琏字重器,龙溪人,明宣宗宣德二年丁未年(公元1427年),廷试第三人,即登马愉榜探花及第。初任翰林院编修,历升南京户部右侍郎,兼掌兵部务,至代宗景泰四年癸酉(公元1453年),因病逝世。
专家
可有条件恢复 浦头港昔日风貌
“这些都是古庙,以前都是分布在浦头一带,但并没有建在一起。”郑惠聪说,后来由于这一地区开发楼盘,群众为了保护古迹,不得不把这些庙宇都迁建到沿港道的地方,所以现在变成一条街下来,集中那么多的庙宇。
据了解,2001年漳州市有关浦头港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区域面积为2公顷,但经过10年,历史风貌街区正一步步走向消亡。专家在编制《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30)》时,曾专门现场考究了浦头港,认为浦头港街区内的风貌特色已经泯灭,仅存浦头大庙、霞东书院、文英楼等文物及少量传统民居,所以提出以点状保护文物及历史要素为主,面积为0.2公顷。
“其实每个古迹、古街区都有很厚实的历史底蕴”。郑惠聪认为,可以有条件地恢复浦头港往昔航运中心风貌,打造一张旅游品牌。(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萧镇平 戴江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