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我市被列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成为全国12个试点试验城市(地区)之一,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漳州首次与上海浦东、广东东莞、江苏苏州等先进发达地区并列,站在了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前沿,漳州人民倍感振奋!
一直以来,漳州上下大力发扬“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的海商精神,坚持改革创新,谋求开放发展。近几个月,漳州更是抢抓被列为试点试验城市的重大机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改革开放新水平。目前,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已通过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39项改革举措正在加快组织实施、扎实推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漳州经验和模式”逐渐萌发生长。
“政务服务”领跑全国
9月9日,在漳州召开的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联审会上,记者发现了新变化:一张表格代替了过去一摞厚厚的评估报告书,放到了评审专家的案头。表格写明了项目简要情况及各项评估所需用到的关键性指标。由于表格内容清楚明了,专家评审有的放矢,项目快速通过。
五年来,漳州直击社会各重点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努力创出体制机制新活力。特别是在政务审批服务领域,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142项,精简审批前置条件21.2%,在福建省率先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审批事项全省最少。今年8月,市行政服务中心更是以我市被列为试点试验城市为契机,进一步自我加压、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多评一表、多图一审”改革试点,促进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提速,项目评估及审图由310天压缩到80天。
“2011年开始,漳州就已着手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通过制定审批项目标准、流程标准、时限标准和服务标准,侧重解决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工作的模糊性、随意性及审批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然而,在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中,审批部门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用于中介机构准备评估报告。此次的‘多评一表、多图一审’改革便有效解决了中介机构审图时间长、种类多、部门多、材料多、盖章多、收费多、制约多等饱受企业诟病的‘一长六多’问题,改革力度堪称颠覆性。”据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黄银寿介绍,下阶段,漳州还将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将标准化和“多评一表、多图一审”改革成果嵌入软件系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横到边(市直委办局)、纵到底(市、县区、乡镇)、线上线下互补、上下联通、内部联审、无缝对接”的网上审批办事大厅,大力推行全程网办,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
“亲商举措”层出不穷
在今年“9·8”投洽项目对接会上,漳州共签约合同项目58个,总投资20.6亿美元,拟利用外资8.8亿美元,同比增长9.2%,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其中,世界500强之一的甲骨文公司有意将国际双创基地选址在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来这个意向项目的正是漳州高新区借鉴“漳州110”服务模式设立的招商引资服务平台——“商务110”。该平台以“商务110,创新创业我帮您”为目标,开通招商热线0596-6600110,通过系统化运作、数据化分析、专业化解答,全天候为客商提供投资咨询、实地考察、项目对接等全方位服务。
一段时间来,漳州各地纷纷立足自身实际,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漳州高新区的上述创新做法是在漳州被列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后出台的。据市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今后,“商务110”的服务范围将由现在招商服务拓展延伸到贸易、企业社会化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而在全市复制推广。
此外,漳州还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复制推广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创新监管制度,目前已复制推广有关经验做法3批47项。重点深化我市与关检部门协作,创新推出一系列通关便利化举措。例如,东山检验检疫局整合农业、海洋渔业、市场监管等县域检测机构,试点“一套机构、一套人员、多块牌子”,对东山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的进口台湾水果实施“边抽样检验,边上架销售”的检验检疫模式等;又如,漳州海关推行“提前申报、到港直提”模式,即企业在货物抵达前按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海关提前为货主办理货物申报手续及车辆报备,并由码头开辟专用卡口作为绿色通道,便于企业直接将货物卸至位于厂区内部的公用保税仓库,促使企业平均通关时间缩短一半;再如,漳州检验检疫局在全国率先试点企业自检自控合格出口食品“即报即放”,检验检疫部门只针对存在高风险隐患的极少部分出口食品实施临时性抽检。目前全市有150家出口罐头和保鲜蔬菜生产企业享受了“零等待”服务,出口通关时间平均减少5天。
“海丝之路”畅享世界
素有“福建乌克兰”之称的漳州,现代农业优势全国闻名。如今,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外向型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走在全国前列,已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一批农业合作项目。其中,漳州柏森农业公司在柬埔寨设立福建省首个境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2000多公顷。
近年来,漳州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制定《漳州市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实施方案》,策划生成77个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创新深化“漳州味·世界行”“漳州味·海丝行”等活动成效显著,经验做法被外交部作为对外交往机制性建设范例向全国推广。其中,在“中国·福建周”东盟行活动中,我市组织企业赴泰国、柬埔寨开展“漳州味·海丝行”,与东盟贸易额达11.6亿美元,引进东盟国家合同外资增长41.6%;在“漳州味·波兰行”活动中,我市共组织61家企业77个摊位参加,现场成交413万美元,意向成交2175万美元,有效推介了漳州名特优产品,提升了“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影响力和“漳州味”整体形象。今年4月,漳州随同省团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期间,现场签约计划投资50亿元的棕榈油VE提取加工等4个合作项目。
在做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合作的同时,漳州还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扩大对台交流交往。持续深化对台产业合作,规划建设漳州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列入省“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漳州对台交流合作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漳州台商投资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五大国家级对台产业合作载体平台为示范,创新合作载体,拓宽交流渠道,进一步推进漳台融合。例如,鼓励台湾青年来漳创业就业,对条件成熟的龙文区图灵众创、永年宝岛埕授牌“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又如,积极探索在古雷生活配套区设立台胞社区,促进台胞融入当地社会,组织开展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加强交流、研讨、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