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山县铜陵镇下田前街街头,有一家制秤店,水泥修补过的墙面,破旧的木门,木制橱窗上挂着几杆木秤。透过橱窗,可以看到店主陈世忠正在敲打秤钩。从16岁跟母亲学制秤起,四十载风雨,他都在这屋檐下敲锤打磨。
▲调试重量
▲画线便于上秤点
▲钻秤尺
▲给秤杆钻孔
▲打磨抛光
屋内,一堆刚用火炉炼过的钢筋已敲打出秤钩雏形,陈世忠正对其塑型。橱窗旁,挂着数十种尺寸的木杆秤,大的长约1.5米,小的约30厘米。秤杆头尾均用铜片或铝片修饰,一根普通的秤,要花2-3个小时才能制好。“秤杆,以质地硬实的红木为原材料。”陈世忠边说边演示制秤过程。红木经打磨成胚,头尾用铜片装饰,杆头钻孔后装上秤钮。装上秤盘后,利用杠杆原理对秤进行定重,定出秤的最高称重,并标上记号,以此记号为原点,用等距圆规标出各个刻度,用木钻将刻度钻上眼,并用铝或铜嵌入钻眼,秤星便做成了。最后,经打磨抛光,便是一杆完整的秤。
陈世忠说,制秤工艺复杂繁琐,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一不小心标记错了,一杆秤就毁了。每个部件,都要手工打磨,整杆秤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近期,一广东游客途经其店,看到陈世忠制秤手艺佳,便跟他订了30杆秤。
陈世忠说,这名游客订的秤,都是要拿去当工艺品送人的,做工精细,选材也更讲究,比如秤星都是用白银做的,一天只能制一杆。
平时,陈世忠一天能卖出两三杆秤,小秤每杆约40元,利润微薄。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他说:“我家三代人都制秤,现在没人愿意学这手艺了,但这是传统手艺,不能丢。”
导报记者 张伟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