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黄坤生:穿越千年对话汉简帛书 入古出新

来源:福建日报 2018-04-02 11:29 http://www.mnw.cn/

  “习书贵在坚持,工作再忙,每天总要写写字、临临帖。”3月29日清晨,黄坤生和往常一样,走到案桌前,铺开宣纸,做完功课后再去上班。

  黄坤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漳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漳州出现了书法家群体,这些书法家在风格方面比较接近,大多以明清行草书风为主,他们频频入展全国的各个展览并获奖,当时的书坛称其为“漳州书风”。黄坤生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近几年来,他将汉简帛书的笔意用到行草书创作,书风独标,引发书法界广泛关注。

  文艺理论批评博士王毅霖这样评价道:“这种技法当代也有许多人写,但能把黄庭坚的这种宋人行书、草书跟汉代的简帛书风如此紧密、和谐地容纳在一起是非常难的。”

追求书法线条的美

  “书法的技巧或许短时便可讲完,但写好一点一画却得重复万遍,花费一辈子的功夫。”黄坤生是漳浦人,他舅舅是乡里写字好手,备受褒扬,爱上书法正是受他舅舅的影响。

  从上小学识字的那一天起,黄坤生就对写字表现出浓厚兴趣,可以说如痴如醉,每每获得一本好的字帖,都是欣喜若狂。

  “那时候的资料少、信息少,字帖更是罕见。”黄坤生说,大凡农村居家门板上的漆字、祠堂里的门匾等,都是临摹学习的对象,上初中时,他才有了人生第一本字帖——《中学生字帖:叶圣陶题》。

  “在初中以前,还不算是效仿古人、正规临摹的书法学习,只是想把字写得漂亮些,这只能是一种朴素审美的建立。”黄坤生说,上中学后,他才开始进入书法的门槛,先是临摹唐楷,随后就是宋元明清几大书家的碑帖。当时一看到好碑帖,黄坤生就如拼命三郎一般,广泛的涉猎、学习。“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天天抱着一本字帖,然后反复研摹。对着字帖睁大了眼睛,深呼吸,想一下子吞进去的那种感觉。”

  “专业做得好要有一定的天分与禀性。”黄坤生认为,书法创作就是要追求线条的美,学习古人,就是要学习他们的精髓。如果天赋好、领悟能力高,成功的概率自然会高些。“但学习书法更要持之以恒,有一种说法,叫一万小时定律。”黄坤生说,要掌握某个技术领域的技巧,需要约一万个小时的磨炼,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练习两小时,那么成功至少需要10多年。

  “这种定律未必适用所有领域,但至少说明每个领域的成功都不是轻易而来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辛与汗水。”黄坤生说,当今书法家队伍分为四种状态:写字、爱好者、票友、专业书家。而传世的书法家,天分、勤奋、本分、福分缺一不可。好的作品应体现精到丰富的笔法、奇正相间的字法、多变协调的墨法、自然天成的章法以及传递真善美之正能量的审美追求。

  在黄坤生的书法作品中,大家能从中读到其坚守书香、挥笔砚遥、字字珠玑、殚精竭虑、无一懈怠之处的心路历程。

创作中的变与不变

  “书法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谈起数十年的学书生涯,黄坤生深有感触。

  1992年黄坤生第一次叩开“国展”的大门,入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其后的几年间,他又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并于1995年加入中国书协。

  纵观黄坤生的书法作品,以唐宋筑基,上溯魏晋,寓情秦汉。所作隶书结字宽博、平中见奇,用笔简约,表现质朴、率性的审美情趣;小字正书则以隶变为切入点,跨越时空,力图再现书体演变、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成熟的面貌,以“群鸿戏海、云鹤游天”的审美为旨归,书写淡定情怀;行书、草书则以简牍、帛书的笔法融合章草的简约率意、今草的精细温雅、大草的诡异浪漫等审美元素,以“尽精微、致广大”为追求,表现细腻、温雅、悠然、宏畅多元统一的审美观。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2008年中秋时节,黄坤生开始思考“变法”,树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思考走向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当时同行间开玩笑说叫‘中秋变法’。”2014年底,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时,黄坤生终于有了自己的风格雏形,后来再经过这几年的研磨,个人的书法风格已相对成熟了。

  回过头再去审视黄坤生这三十多年来的书法作品时,就会发现他早期作品的显著特征是以黄庭坚的行书和草书为其主要的面目呈现,这几年,又融入很多汉简、汉帛等书风以及书写的技法,并且与前者紧密、和谐地容纳在一起。朴拙当中蕴含的线条,还有那任性的、韧劲的张力感和灵动感,气象万千。

  “创作的风格是变了,但心境不变,而且在创作中,心境很重要。”黄坤生笑着说,有时创作的欲望一来时,提起笔来,一发不可收。去年入秋时,秋风起,天刚刚有些许凉意,身体顿时清爽,便有创作的冲动,短短20天内,就创作出几十幅比较满意的草书作品。

对话汉简入古出新

  “黄坤生的书法,有黄庭坚的痕迹,有二王的神韵,又有汉简的东西。”中国美院教授邱志杰这样评价黄坤生的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陈裕亮在谈到黄坤生时更是说:“我欣赏他那于行云流水般见其朴拙的行书,更喜欢那连绵不绝并夹杂着简牍笔意的大草,看到他所抄写的《心经》,那种妍美而不乏端庄、法度森严且又古趣盎然的感觉让我不知不觉地醉了!”

  没错,在书法界,黄坤生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这几年来巧妙地将汉简汉帛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汉简,即汉朝时期书写在竹简上面的字,在纸尚未发明和普及之前,书写的材料是竹和帛,由于帛比竹更为稀贵,自然以帛作书者少,以竹简(包括木牍)作书者多。因此,在书法史上,碑刻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由于材料、书写的工具和内容以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相异的艺术风格。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字体篆、隶、真、行、草各体具有。”黄坤生说,由于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黄坤生大量地学习研究汉简帛书,并将它们引入到行草书中,这些篆隶相融的汉简书体和取法明清的行草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通过对每个汉字结体处理上的适度夸张,大胆运用空间的想象,自由适意地表达了黄坤生对汉简书法的审美感觉,形成了古而新、放而雅、自由独特的线条语言,表现了追求无所束缚的心灵直白。

  “将汉简引入行草书的书家很多,但成一家之言挺难。”黄坤生说,书法讲究入古出新,就是要在传统的精华上吃透、研透,然后加上个人的审美、时代的风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定位和整理,这样探索可能就有意义。

  “在漳州书坛,取法王铎和傅山的明清书风曾经风靡一时,他能寓情秦汉,尚意宋人,尤为可贵。”陈裕亮评价说,在黄坤生的书作中,可以感受到正大气象以及质朴浑厚而又率性纵意的洒脱。

  记者手记>>> 笔墨当随时代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建郡千年,历朝历代也涌现出许多大书法家,其中以明末黄道周的成就最高。

  世人敬重黄道周的书法大成,更敬重他的气节与风骨,在先贤事迹激励和影响下,漳州许多本土书法爱好者勇攀高峰,步入书坛。截至目前,漳州书坛共有市级会员2000多名,省级会员600多人,中书协会员80多人,但书风以明清行草为主。

  在新时代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一直在变化中,艺术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并且需要个性化的东西。所以黄坤生这几年来一直在大胆地探索,涉猎各种门类,跨界融合。透过他的作品,大家仿佛能穿越千年,感受汉简帛书的魅力,无疑证明了黄坤生近年来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

  “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一种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把我们时代的生活气息跟个人的艺术成就、美学追求融合在一起。”文艺理论批评博士王毅霖对此评价。(全媒体记者 萧镇平

原标题:黄坤生:穿越千年 对话汉简帛书
责任编辑:苏仕颖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漳州台商区党工委一季度工作会暨九龙江流域
  • 兴业银行漳州分行开展“书香润童心 兴业伴
  • 工商银行漳州分行营业部成功为听障客户追回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徐冬冬晒真实肚子 展示健康美 石狮市委一季度工作会议召开 周杰伦晒母子自拍 透露妈妈几乎每场演唱 石狮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石狮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开展节前安全检查 向新而行,打造数字福建“升级版”​—— 石狮市职工文化惠民活动精彩上演 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评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