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截至目前漳州市已累计投入3.35亿元,在全市9个县区307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治污样板。
突出“治哪儿”解决“怎么治”
重点紧盯流域周边乡镇,我市在南靖县、平和县等7个九龙江流域县区开展连片整治工作,并在全省率先编制《漳州市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等多项规定,为净化靓化村居环境提供强有力依据。我市补齐短板,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截至今年5月,全市累计新建273处污水处理设施(总规模4.52万吨/日),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48.65公里,保洁车及转运车共计800部,新增垃圾箱、池5458个,直接受益人口达72.47万人。
创新“234”治污模式
如何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市在坚持“因地制宜”和“源头减量”双原则的同时,积极推行“三个排放标准”和“四大处理模式”,打造出独具漳州特色的“234”治污新模式。其中,结合农村地理环境、人口大小、分布情况、传统文化、出水水质要求等要素,我市大力推广的太阳能氧化塘技术、调节池+厌氧+垂直流湿地技术、微动力好氧耦合湿地技术、多点进水高效低耗生物反应器耦合高除磷湿地技术等农村污水处理模式,目前已在漳浦县长桥镇、云霄县马铺乡等地成功使用,取得良好成效。
污水处理站变休闲公园
通过对实施方式、设计理念、管理方法等进行创新升级,我市成功将农村发展工程建设总体施工周期缩短1/4以上,不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污染排放,还有效地避免各方环保责任“不明”等问题。
同时,我市以公园式标准进行农村污水处理站化设计施工,将场站会产生臭味的设施埋设于地底,并积极配套景观式的臭气处理设施,成功将污水处理站转变成为农民休闲公园,深受村民欢迎。(记者蔡柳楠 通讯员张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