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探索实施“源头减量、过程控制、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找到了一把开启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的“钥匙”,推动全市形成“种养结合、变废为宝、资源利用、科技引领、绿色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顶层设计
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体系
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全力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控制,重拳出击、违规全拆、规范养殖。五年来,全市关闭拆除禁养区和散养户猪场3.5万家(户),减少存栏量220万头,现有存栏120万头。坚持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大力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开展生猪养殖场标准化和生态化改造提升。全市1487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完成升级改造,改造合格率达100%、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抓部署、抓落实、抓推进。坚持主官主抓。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并将其列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强化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漳州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试验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方案》等一批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和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支持、社会主体、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投入。落实好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解决好用地、用电等要素保障问题。用足用活国家政策,2018年至2020年,全市计划实施项目300个,总投资100亿元,整市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
突出科技引领
为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体系
依托各地特色产业,建设村级百亩、乡级千亩、县级万亩的“百千万”有机肥示范推广基地,集成推广“政策+科技+特色产业+基地”的有机肥推广模式列入全国十大模式之一。平和县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整县推进示范县,实现有机肥施用提高了21.4%,化肥施用量较2016年减少8.99%,蜜柚产量提高9%-34.6%。
“最近真是忙坏了,国内外双孢蘑菇的订单都快把我们‘砸’晕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发集团副总裁助理洪骆笑得合不拢嘴,而蘑菇热销的奥秘,正是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同发利用鸡粪、草渣等原料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双孢蘑菇,下脚料又生产成有机肥,实现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洪骆介绍,同发每年需要鸡粪5000吨,茶渣、草渣2万吨,年生产双孢蘑菇396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效益比传统蘑菇高8至10倍。双孢蘑菇生产全过程利用智能物联网实时监控、自动调节,没有添加任何农药肥料,产品绿色有机。同时,同发集团还通过社会化服务,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台商区当地种植户集中提供1次发酵原料,年提供15万平方米种植面积,年需要牛粪4500吨、草渣4000吨,可为种植户节省成本20%-30%,实现集约、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多年来,以科技驱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也有了更多“漳州探索”。
南靖三炬生物公司对周边三个乡镇养殖场粪便收集后加工成有机肥,年利用猪粪10万吨、食用菌废渣3万吨,年生产商品有机肥6万吨,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福建省生物肥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漳州丰侨农牧公司生猪存栏8800头,配套沼气池3000立方米,沼气年发电量22万KW,猪粪、沼液和沼渣等年生产有机肥1.1万吨,猪场污水处理后用于冲洗猪场及浇灌牧草。
漳州三本生物公司引进台湾技术,年产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6万吨,年产值1.1亿元,原料全部来自粪便和食用菌废菌渣。
突出变废为宝
为资源化利用提供模式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头连着畜牧业,一头连着种植业基地,中间还牵着生态环境,事关市场“菜篮子”、百姓“钱袋子”和生态农业“牛鼻子”,是农业绿色发展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全市重点推广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和集中处理等模式。一大早,南靖源兴生态农业工人开始采摘太空番茄。
公司副总经理余志强介绍,基地实施“养猪场+粪污+生物有机肥+果蔬”模式,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深度融合,猪场的粪污生产成高档生物有机肥,肥料中含有27种有益菌,对土壤改良及农作物成长更有帮助,农药、化肥施用量分别减少20%-30%。基地生产水果、蔬菜都直接销往厦门、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高档酒店。
漳州有594家养殖场采取此种零排放模式,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粪污进行无害化、有机质熟化处理加工成有机肥,实现全过程粪污无外排放。
无独有偶,近年来,漳州坚持以地定畜、以种定养,科学合理调整禁限养区划定范围,建立健全“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粪污资源化三级循环利用体系,市场活力得以激活,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全市831家养殖场采取能源生态模式,实施“粪污+沼液+果菜林”等技术集成,与农田、果蔬茶林等基地对接,实现粪肥回田。
全市55家猪场采取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大型沼气工程,集中收集粪污进行发电,沼渣用于生产有机肥,实现处理效益倍增。
无配套种植基地的规模养殖场还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养殖粪污通过第三方集中处理点处理。第三方处理企业有16家。
漳州着力拓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多元化利用技术模式,创建了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95家,集中推广能源生态型、异位发酵床、水肥一体化等畜禽类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技术模式,促进粪污循环发展。全市现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示范县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3个,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果茶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各1个。
突出创新机制
为资源化利用提供长效动力
走进联南强1号蜜柚果园,两个圆圆的液态肥储液池以及随处可见的沼液灌溉设备十分显眼。
“以前每棵树每年需要45元的化肥,如今只要20元的沼液肥。使用沼液肥,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种出来的蜜柚质优价高。”果园长吴福全向记者介绍道,“一个人使用设备每天可为800至1000株的蜜柚树进行施肥,相当于十个工人同时作业。”
联南强环保企业执行董事王海兴介绍,公司统一收集本地养殖场产生的猪粪,经过沼液无害化处理成了有机肥,再运用沼液水肥灌溉一体化设备,以水肥形式进行滴灌。为了打通沼液入农田的“最后一公里”,公司还创新社会化服务,构建“收储-加工-运输”一条龙模式,通过托管模式,在种植户的蜜柚园建设沼液储液池,配套输液管及运输车,设备将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需要添加营养元素,实现高效用肥。
联南强环保企业创新社会化服务,是漳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创新的一处缩影。漳州在全国、全省率先建立以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使用沼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以托管形式跟果蔬基地对接的模式,列入全国十大模式之一。目前全市建立蜜柚、香蕉、大葱等果蔬托管基地面积近5万亩;在全省率先出台《漳州市加快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主体方案》,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监管、业主付费、专业处理、市场运作的第三方治理机制,2012年,在全国、全省率先建设病死畜禽第三方工厂化集中无害化处理厂,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推广社会化治理机制、完善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拓展多元化利用技术集成和模式,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2017年以来,全市消纳地新建储液池2.1万立方米,铺设喷灌管网450公里,配置沼液运输车18辆。全市养殖场沼气工程618个,年畜禽产生粪污总量约252.6万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3%以上,居全国、全省前列。全市47万亩茶园实现施用有机肥全覆盖,亩均减施化肥60公斤,平均每斤毛茶价格提高100元。(记者 廖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