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2月9日(闽南网记者 梁政 通讯员 张达明 林秋煌 文/图)2月7日,漳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苏孝道带领靖圆镇村办主要领导,到沥阳村慰问建档立卡贫困户余瑞杉,送来了诚挚的新年祝福与慰问。
位于九龙江西溪南畔的漳州高新区靖圆镇村办沥阳村,是革命老区村——这里也是烈士余天助的诞生地。沥阳村三面环山、北面临河,千百年来,沥阳村人祖祖辈辈以农耕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乡村。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村中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耕地山园弃荒、农村“空心化”问题逐步显现。
2016年,沥阳村被列入县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共59人。多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沥阳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原隶属南靖县靖城镇),特别是“区地合一”以来,漳州高新区、靖圆镇村办的党员干部们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沥阳村脱贫攻坚,通过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引导村民发展新型农业、设置扶贫“公益岗”等多种举措,努力为贫困户想办法、谋出路,实实在在地蹚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之路来。
结对帮扶 “量身定制”扶贫措施
67岁的余瑞杉,是沥阳村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2年前,他的儿子不幸因车祸致残,长年卧床不起,还需人照顾。家中的“顶梁柱”倒下后,他与妻子只能靠种点瓜果、香蕉维生。而随着年纪增大,老两口的身体大不如前,陆续出现高血压、腿脚不便等问题,家庭生活越发拮据。
余瑞杉的处境,受到了大伙儿的关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漳州高新区靖圆镇村办、沥阳村的党员干部们,多次前往其家中了解情况。村两委、靖圆镇村办扶贫办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申报,为余瑞杉一家人争取“低保户”及残疾人补助。同时,靖圆镇村办主要领导则以余瑞杉制作的手工扫帚为媒介,引导当地企业家对其结对帮扶。
然而,党员干部们知道,要彻底改变余瑞杉一家的经济情况,还需要帮助其实现“造血”功能,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为此,靖圆镇村办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并设置贫困户农村卫生“公益岗”,让余瑞杉夫妇2人,负责村道的包片打扫。如此一来,余瑞杉夫妇每个月能增加近1600元的收入。如今,在这些举措的合力之下,余瑞杉一家的收入相对可观,足以满足基本日常开销,日子也渐渐有了盼头。
余瑞杉一家的转变,是漳州高新区靖圆镇村办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如今,靖圆镇村办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沥阳村党总支部实行“一对一”党员挂钩帮扶机制,通过一帮到底、“一条龙”帮扶等政策,不断拓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途径。目前,全村18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产业转型 “齐心绘制”乡村振兴
作为典型的农业型乡村,沥阳村的经济发展,也一直备受当地政府关注。沥阳村全村2241人,拥有耕地面积1738亩,山林面积7140亩——发展新型农业,则成了沥阳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优质选项。
为了有效发展新型农业,同时更好地帮扶贫困户,沥阳村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脱贫产业园+贫困户”的方式,将设施农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从2016年开始,党员志愿者带头主动联系贫困户,通过电话、微信、入户等方式,摸清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情况,针对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的需求,统一为每户贫困户购置了三轮车、电泵、水箱等农机用品共计3.9万元。同时,向上争取15万资金,为每户贫困户发放4吨有机肥料。
与此同时,沥阳村优先开展旧村复垦试点项目,通过扶贫政策资金,拆除一批危房、复垦一批荒地,新增耕地15.6亩,同步实施旱田改水田15亩,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超过 280 万元,有效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此外,完善了村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先后在产业脱贫项目设施大棚基地新建一条长900米、宽3.5米的田间水泥道路,以及新增农业灌溉用变压器1台,持续提升设施基地产能,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在这样的背景下,沥阳村的村民种植热情高涨。如今的沥阳村以大棚蔬菜基地为导向,转型新型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高优农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 1000 余亩,正在实施沥阳高标准农田2400亩,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目前,沥阳村已计划第二期旧村复垦,面积达30亩,且已完成规划、测量。同时,农村道路、农田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沥阳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