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入闽平倭
留下“浙兵营”
镇海卫的古城门
明朝政府腐败无能,海防体系逐渐被破坏,此时“卫城”面对的不仅是倭寇,还有一些由海商转变而成的海寇。
到了嘉靖年间,原已经被破坏的海防体系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呈现出更加衰败的景象。海防的衰败使得边海的防御十分脆弱,便利了倭寇的入侵,同时也助长了倭寇侵略之风,海防废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海防军伍的严重缺额。据《筹海图编》的记载,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缺额严重。当时的镇海卫实际旗军仅剩1500人,其逃亡、缺额人数令人咋舌。
而此时严厉的海禁政策与海商们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尤其是明廷对日本采取封锁、禁运政策,因而贩运日本贸易获利颇重,各伙武装走私集团乐于前往。他们或者窃据双屿等走私港口与倭寇交接,或者来往中日之间从事走私贸易,甚至长住日本与日本名主、商人等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势力大者雇佣倭寇为其羽翼;势力小者寄身于日本的名主之下,为其爪牙,引导倭寇入犯。
现在在镇海卫城水门仍可见盖以石板的阴沟直通城外,当地仍在流传这样的故事: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二十日夜,贼寇张琏等从镇海卫城水门阴沟潜入,打开城门,蜂拥而至,杀掠官军无数。张琏原本是广东饶平县乌石村人。因为打死族长逃亡投靠郑八、萧雪峰集团。后郑八死,张琏与萧雪峰两人兵合,攻陷云霄、镇海卫、南靖等城。
嘉靖末年,戚继光、俞大猷奉命从浙江入闽剿平倭寇。戚继光调走后,留一部分军队驻守福建海防,其中一营人驻六鳌城外,称“浙兵营”,因为营中的士兵主要来自浙江义乌。
记者探寻
卫城雄风在
没了厮杀声
镇海卫城位于龙海隆教畲族乡镇海村,进入镇海村,水泥路变得狭窄起来。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镇海卫城遗址。镇海卫城居高临下,地形险要,城墙用条石或鹅蛋石垒砌。
据当地村民桂先生介绍,原先城墙周长近3000米,墙宽4米多,高度有7米多,但是不少已倒塌,现存4个城门及城墙各一段。开东、西、南、北4个门,但东门早已倒塌,门各有楼,城下陡绝,以海为壕,现存卫城南门较为完整。南门有二重城门,内外门两侧筑一半月形城墙,简称月城,内外城门错开,便于藏兵纳将,防范入侵之敌。
进入榕树掩映下的内城城门,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立在路口,上面的石雕和刻字均已风化,模糊不清。石牌坊后一条石板路依山向上而建,两旁民居错落,老房屋多为石砌,很多都人去楼空,尽管显得破败,但雄风依旧。
桂先生说,镇海卫城地理位置险要,既是海域又是山城,所谓海域,因卫城是建在滨海之处;所谓山城,也因卫城建在山上,且城内城外,群山连绵。
在镇海卫城南部,另一座古卫城——六鳌古城屹立在海滨上。明时,它隶属镇海卫。
六鳌古城城墙依山势起伏,筑于岩石上,以花岗岩条石砌成。绕山腰一周,周长1800多米,平面形状如圆形,又如三角形,因地势而建,因此不很规整。山势陡峭,城外的大海就是天然的护城河。城开西南、南、北三个门,各门都有夯土城楼并辟有水门。北城门为主城门,深约10米、面宽4米,门外建瓮城、立石坊,还筑有墩台、观察台。古城有一处摩崖石刻,镌有“嵯峨一片石,独对海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诗句,为古城平添几分雄姿。
如今,古城内基本上没人居住,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古城地势较高,用水困难,随着大家生活的改善,大多已经迁到古城脚下”。(本网记者 苏禹成 杨清竹 通讯员 林丽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