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漳州的古地图,可以看出,浦头港紧临东门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说到“海丝”,不得不提月港,因为它是当时漳州通往海外的大港口。但是提到月港,一个古渡口却不得不提,因为有它,漳州的特产从这里运往月港出洋,而从月港运来的洋货,也从这里集散到漳州各地。
这个渡口就是浦头港古渡头,在明清时期,这里客商云集,贸易繁盛,民间俗称“东门金”。
如今,浦头港的周边,早已变成现代化的商业圈。当地群众传统,每年端午节要在这里举行龙舟赛,以此重温这个古渡头昔日的繁华。
史料记载
浦头港
清末的“东门金”
浦头港现在漳州市区丹霞路边上,是一条内河小港道,宽10多米,蜿蜒土白、下洲、碧湖等村后,通往九龙江西溪。
据《漳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城内有二十一街一巷。附廓设四厢,乡村设十五都。明代后期,漳州月港开洋市对外贸易,漳州城内、东厢及四乡生产的漳纱、漳绣、漳绢、漳绒、柑橘、荔枝、蔗糖大都从“浦头港”运往“月港”出洋。包括浦头渡口在内的东门古街区成为商品集散地,客商云集,贸易繁盛,逐渐形成居民聚集、店坊罗列的街区。
由于东门的古街区依着“浦头港”,舟楫可通溪达海,因此数百年来,古街区几经兵灾战乱、起落盛衰,到清末才成为人烟稠密、店坊相连的街区。民谚说:“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粪,北门苍蝇”,“东门金”是对古街区繁荣的写照,也反映浦头港在漳州府城的经济地位。
据漳州地方史志记载,浦头港曾有四个码头:周爷楼(即文英楼、定潮楼)码头、米坞码头、大庙前码头和广兴码头。这4个码头每天有上百艘商船在这里装卸、进出,有满载外埠的百货、日用品、柴炭等。
由于船运的发达,甚至一度出现“船霸”,现在浦头港码头定潮楼附近还有一块石碑上记载着,清道光五年,龙溪县知事应商家要求,严禁船霸强载棉花而发布的告示。由此可见当年码头商业贸易盛况一斑了。
记者探寻
数百年古渡头 变身现代商业区
古渡口遗址
后来,浦头港没落了,至于没落的原因,许多专家各有说辞。漳州老文史学者苏宗谢曾在《芗城区文史资料》中撰文说,浦头港的没落缘于“船匪河霸”。
“浦头商业的衰落,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苏宗谢在文中说,记得抗日战争爆发前几年,浦头港与九龙江汇合处的碧湖村,有豪霸合众将港口用流沙填塞。使过往商船、木排都必须在碧湖卸下,改由换乘他们的船只载运,这样一来使得船主运费负担增加,运时变长。而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造成浦头港整条港道潮断港浅,航道淤塞。因此货船、木排只好改道到九龙江边的洋老洲停靠,于是浦头港渡口的鱼行、米市、木材行相继迁移。漳州市区的商业区自东往南迁,浦头港商业一落千丈,逐渐没落。
之前只是“漳州城东门外”的浦头港渡口,现在已是漳州市的中心城区了,昔日繁忙的码头景象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商业街的繁华,数十米开外,就是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等,已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商圈。
由于浦头港港道里的水不活,淤泥堵塞,如今已变成一条“黑水河”,漳州市政府每年都要拨出巨款进行清疏浚。虽说水不够清澈,但是当地群众的传统,每年端午节都要在这里举行龙舟赛,以此重温这个古渡头昔日的繁华。
民间传说
一夜渡南台 高中解元郎
古渡边的定潮楼已被列为文保单位
浦头港古渡口附近,至今仍有文英楼、关帝庙、文昌宫、霞东书院等古迹,其中文英楼也称为定潮楼,为漳州市级文保单位,该楼临港而建,石木结构,一楼是中空可通行的,10米外就是码头石阶,二楼为庙宇,祭祀关帝部将周仓之神像,故也称“周爷楼”。
关于“定潮楼”,几百年来,当地都留下一个“一夜渡南台”的故事。浦头港古渡口附近有个叫着“港脚”的村落,陆姓人聚族而居于此,相传是陆秀夫(宋末孤臣,曾背负少帝昺蹈海)的后裔。附近的沙洲名为“解元洲”,即因其先人陆希韶于明末崇祯年间高中解元,因以为名。
据《漳州掌故》里记载,陆希韶小时父母双亡,由叔父照顾,因他尚未成年,家中产业全由其叔父掌管。希韶弱冠即为庠生,崇祯六年(1633年)秋试期将届,叔父说希韶文章火候未到家,不许他去福州赴乡试,只让他自己的儿子去赴考。
原来是他叔父迷信鬼神,传说一天夜半,其叔父如厕时闻啾啾鬼语说“本科解元公属陆姓”。他私下想,解元既属陆姓,那不是我儿便是我侄了。因此,便不许希韶去应试,将希韶锁在书斋里,直到乡试开场前一夜才放他出来。
希韶悲愤地行吟于浦头港边,傍晚,只见一叶扁舟驶来,船上立一老渔翁,关心地问他:“相公,秋试已届,为何尚在此徘徊?”希韶便把内心的苦闷告诉老人,老渔翁笑道,“这有何难处,老朽一夜可送君抵福州南台,赶上应试。”
陆希韶将信将疑地登上渔船,闭眼坐在舱内,听着舱外风声、浪声,昏昏睡去。黎明,老渔翁唤醒他,果然,渔船已泊在福州南台码头上了。
发榜后,陆希韶果然高中榜首,他的堂弟却名落孙山,当捷报传到港脚陆家时,希韶的叔父满心欢喜,还以为是他的儿子高中解元哩!事后才知他枉费心机,落得—场空欢喜。
过两年春闱,陆希韶进士及第,出任广西某县知县。未几年,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明朝倾覆,陆希韶即挂冠归隐于田下。清兵入关,陆希韶在鼎革之际,砍断祠堂前的旗杆,砸毁“解元”匾额,弃于洲前港道中,召集陆姓子孙告诫道:“从今往后,陆姓子弟有为新朝官宦者,皆为不肖,不得入祀祖祠。”从此,在清朝三百年间,解元洲陆姓子孙恪遵祖训,无一人入科甲。
传说,当陆希韶退隐后,还念念不忘老渔翁。但寻遍江畔渔舟,也打听不到老渔翁的下落。一天,偶然漫步在浦头街上,迈入定潮楼,抬头看见周仓将军神像和当年老渔翁须眉酷似,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尊神助他一夜顺风抵南台,于是其就重修庙宇,称为“渡人侯”。(本网记者 萧镇平
杨清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