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吃过早饭,吴天德赶到地头,只盼着自家栽种的4亩“美人红”辣椒能早点红透。
吴天德在蔬菜大棚内劳作 记者 黄子君 摄
隆冬时节,这片位于平和县山格镇新陂村的田野却满是丰收景象。不同于别处的田野能一眼看到农作物,这里是全省首个生态环保型高标准农田,被灰白色的蔬菜大棚分割成一个个规整的长方形。阳光照耀下,拱形的大棚顶部反射出耀眼光芒,宛如阵阵银色波浪在田间起伏。
今年64岁的吴天德是村里出了名的种菜能手。他笑呵呵地挑开一个大棚的门帘,一股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半米高的绿色作物,上面挂着一串串手掌长的辣椒,红绿八二开,正等待又一次丰产。
蹲下身,吴天德小心翼翼地捧起辣椒串查看长势。“咱这8个棚一年能产6万斤辣椒。今年平均四块一斤,过两天能涨到七八块一斤。一年净利润20万元以上。”
大棚里始终保持辣椒的最佳生长温度,辣椒从8月份种下地,可以一波接着一波采摘,直到第二年5月份,主要供应厦漳泉和江浙沪地区。来的路上,吴天德接到了好几个蔬菜收购商的电话,都是催他采摘“美人红”的。“最迟明后天,‘美人红’一定能再红一波。卖完这一波,就可以安心过好年喽。”
十几年前,考虑到自己年岁渐长,且传统蔬菜价格不稳定,吴天德改种了蜜柚。近两年,赶上平和县推广“退果还耕”,又趁着山格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契机,他移除柚子,改种大棚蔬菜。
“要种好菜,地要平,水要足。这也是高标准农田的基础。”镇干部曾景辉告诉记者,一开始实施“退果还耕”,很多村民有顾虑。但看到镇上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些顾虑就打消了。“新陂村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村民都懂高标准农田的价值。”曾景辉说。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山格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落实种粮补贴、蔬菜大棚建造补助等政策,完善道路、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此外,镇里还鼓励村民实行稻菜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提高亩均综合产值,2024年实现亩均效益突破4.5万元,亩均增收约2.5万元。
吴天德选用的“美人红”辣椒又名“美人椒”,原产湖南,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且收购价格稳定,但就是有点费人工,三天两头需要浇水施肥。可吴天德说,他一人就能管好这8个大棚。
吴天德没有说大话。依靠政府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推广的新技术,加上多年来的蔬菜种植经验,“一个人,管够”。
大棚边上有个一平方米的小铁棚,里面一台小小的发动机,连着数根管子,每一根又直通蔬菜地里的软管。“这条管道是打肥料的,这条是浇水的。开关一开,自动浇水施肥。”吴天德介绍,这个叫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最大限度节省人工,而且能精准把控水肥配比和流速,有利于作物丰产。
介绍完水肥一体化技术,吴天德再次进入大棚,摘下几根已红透的“美人红”,递了过来。轻轻咬上一口,竟不似普通辣椒的辣,微辣中带着清甜,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我们农村人,就喜欢这种辣中带甜的日子。”说话间,吴天德又接到蔬菜收购商的电话,“‘美人红’红了,明早8点,到地里来收”。
记者 杨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