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是过年时很多家庭装点节日氛围的年花。在人们的印象中,春节一过,水仙花便凋谢了。可如今春意正浓,在漳州圆山脚下仍有一大片水仙花迎着暖阳优雅地绽放。这些水仙花多为国外引进品种,即洋水仙。洋水仙的花期是不是比本地水仙更长?漳州为何引进洋水仙?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漳州圆山水仙花发展有限公司寻找答案。
洋水仙落户圆山 为本地水仙保护破题
作为实施水仙花保护和发展的主体,圆山水仙花公司负责水仙花原产地保护区的种植、管理、经营。
在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里,生产部技术员梁露红正在对各品种水仙的培育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她告诉记者,引进外来水仙品种,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本地水仙。
近年来,漳州本地水仙花期短、观赏期集中、品种单一等问题日渐凸显。例如,品种单一化易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影响水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花期短限制了水仙花的市场销售周期,影响经济收益。
“从这几年的种植情况来看,多数洋水仙的花期与本地水仙相近,约一个月,但少数洋水仙的花期最长可达三个月。”梁露红介绍道,引进洋水仙,除了进一步丰富观赏和增强市场竞争外,更重要的是将它与本地水仙杂交,通过品种改良和基因优化,延长本地水仙的花期,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从而破解本地水仙原有短板。
今年漳州水仙花基地的种植面积约3000亩,其中洋水仙约占10亩。这些洋水仙涵盖70个品种,包括圆山水仙花公司已保存的品种、已驯化的品种,以及部分来自荷兰、爱尔兰、法国等地新引进的品种,进一步优化了漳州水仙花的品种结构。
“我们通过切块、刻伤技术,改良了外来水仙的繁殖系数,再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探索培育新品种的方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公司生产部负责人黄继忠表示,未来计划实现本地与外来水仙观赏期互补、销售周期衔接,从而提升漳州水仙产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冷控技术加持 本地水仙花保鲜期延至百日
其实引进国外水仙并非新鲜事。2012年起,漳州市水仙花研究所就陆续引进水仙花品种。经过长期适应性培育,已有部分品种引种成功,包含玫瑰水仙、黄花复瓣等特色品种,丰富了本地水仙花市场。
除了品种培育创新外,漳州也在水仙花保鲜技术上发力。据漳州市水仙花研究所所长张益强介绍:“研究所成立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仙花的培育保护事业,围绕本土水仙花提纯、花期延长等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2024年,研究所通过冷链、冷温保存等技术,成功将鲜花保鲜期从原有的30天至50天延长至100天以上。
在对国外品种取长补短的同时,漳州着力强化本地水仙的核心竞争力。“清新淡雅的香气是漳州水仙的‘金字招牌’,这是其他产区水仙难以比拟的。”张益强告诉记者,为充分挖掘这一特色,研究所与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深度合作,经过技术攻关,成功在水仙花中提取出精油,未来有望开发水仙花香水系列产品,为水仙花产业开辟出一条高附加值的芳香经济新赛道。
丰富种质资源 拓展水仙新“花样”
通过引进外来水仙与本地水仙的融合发展,漳州在努力保护传统的同时,正积极探索一条以种业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为漳州水仙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种质资源是花卉苗木生物遗传多样性的载体,对保障花卉苗木生产、推动种业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进洋水仙拓展了本地品种改良空间,有助于推动漳州水仙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漳州市林业局花卉管理科科长杨海根说道。
去年底,由漳州圆山水仙花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漳州水仙花花卉种质资源库通过省级认定,并被命名为“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区水仙花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目前,资源库已建成保存区7公顷,收集保存国内外水仙花种质资源70份,覆盖13类水仙花分类中的11类,包括重瓣水仙、多花水仙、喇叭水仙等。这些资源具有高度多样性和代表性,为水仙花的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
作为漳州水仙花科技小院的依托单位,漳州圆山水仙花发展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市水仙花协会等共建单位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水仙种质资源多样性项目。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驯化,科研人员已筛选出7个比较适合漳州本地种植的品种,且新发现2个变异品种,现正在推进品种选育和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申报工作,将对水仙花产业创新和品种多样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 闫锴 通讯员 陈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