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办理案件,单单人工筛选专家就花了近半个月时间,这次使用新系统,不到5天就搞定了。”提起日前办理的一起涉水污染案件,长泰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林静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技术评估专家抽取流程的变化深有感触。
今年年初,漳州市生态环境局捕捉科技发展趋势,引入DeepSeek技术,成功制成全省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技术评估专家库随机抽取程序,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改革。
AI赋能,智筛专家库
在程序上线前,专家筛选是困扰基层的“老大难”。过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技术评估专家抽取工作主要依赖人工操作,需工作人员手动整理大量专家信息,仔细筛选核对,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出现疏漏,影响筛选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以林静经办的涉水污染案件为例,按照以往流程,她需要先从纸质和电子文档中整理出相关领域专家的联系方式、专业领域、过往评估经验等信息,初步筛选出符合案件需求的专家名单后,再逐一跟专家确认,整个流程繁琐复杂。
如今,依托免费的DeepSeek技术制作的抽取程序,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功能,压缩了80%的人工操作时间。市生态环境局法规综合科工程师梁晖演示道:“输入项目信息、专家领域、抽取数量等关键要素,系统会自动匹配契合案件需求的专家,通过智能算法快速生成专家候选名单,全程留痕可追溯。”
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评估质量。“系统能将专家专长与案件需求精准匹配,比如涉及大气污染的案件会优先推荐大气环境相关领域的专家,避免‘大杂烩’式组队。”近日,针对芗城区某商贸企业涉嫌建设项目未经环评报批即开工建设等情况,芗城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黄加玲运用系统精准完成了专家筛选,助力了案件的有序高效办理。
抽取程序按照专业领域和一定比例选取专家,打破了资格新老的界限,使不同资历专家都有平等机会参与评审活动。“通过信息共享和公平竞争环境,能够激励新专家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鼓励资深专家发挥引领作用,提升整体专业素质。”梁晖表示。
持续更新,优化体验感
今年6月,市生态环境局结合抽取程序的前期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升级,推出了抽取程序2.0版本。
新版本主要增加了“一键共享”和“动态管理”两大功能。一键共享,可将使用记录实时发送至省、市、县三级指定邮箱,实现了全程可追溯的电子化存档,方便了各级部门对专家抽取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也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而运用动态管理,能够实时标注专家参与意愿等关键状态,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专家动态,合理安排会前磋商时间和人员。
不仅如此,市生态环境局还持续强化人才、制度等方面建设,为搭好线上程序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大力扩充人才梯队,今年新增23名行业精英,专家库规模扩大至116人,涵盖农林牧渔、自然资源、高校等多行业多领域,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评估领域的全面覆盖,为专家抽取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人才资源池,也为评估工作提供就近、便利、专业、高效的技术支持,大幅减少企业高额的鉴定费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制度规范创新,于今年3月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技术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从入库标准到监督机制形成了全链条规范,比如明确要求专家需具备五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还建立了‘黑名单’制度防止利益关联。”市生态环境局法规综合科科长林志斌介绍,制度先行让筛选专家有了“硬标尺”。
今年上半年,我市有18批次共59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运用线上程序筛选专家助力案件办理。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利器。”林志斌说,市生态环境局下一步将持续探索AI应用场景,积极分享成功经验,携手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