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漳州市博物馆越来越有看头。以上周刚刚开展的“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为例,开展首个周末,市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此前,漳州市博物馆还引进金缕玉衣、曾侯青铜器、西夏陵出土文物等外展,都取得了不俗反响。本地文物不算多的漳州能迎来如此多“国宝级”文物,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转变。
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在此大背景下,大型博物馆与地方馆的互动叫好又叫座,交流越发频繁。
搭上“文博热”的东风,漳州市博物馆也凭借自身软硬件实力的提升,在众多地方馆中脱颖而出。2020年,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增设的临时展厅,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引进高质量外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市博物馆不断提升策展能力,先后推出“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天下红绿彩特展”等原创展览,年参观人数突破50万人次,多项外展频频“出圈”。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漳州市博物馆逐渐融入国内“文博圈”,越来越多的大馆、大展向其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同时,馆藏漳州窑瓷器先后赴上海、武汉、太原等地展出,漳州窑瓷器成了漳博的文化IP,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正如市博物馆馆长李海梅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不断夯实基础、深化内涵,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如今,漳州文博事业正迎来春天,我们也期待,有更多远道而来的“文博粉”,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驻足,共同书写更多与文化相遇的精彩故事。
漳州融媒记者 王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