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3月12日讯 “慈善公益事业,政府无法‘包打天下’,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昨日,漳州市委书记陈冬在参加“公益走向现代化”圆桌会议时如是说。
陈冬说,漳州历来就有从事公益慈善的传统,位于角美杨厝村的林氏义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年前,林平侯创办义庄,林氏族亲贫困的家庭,义庄每年冬至给男丁棉布三丈,立春给女的棉花三斤让他们自行纺织,林家后裔至今在台湾有着很好的口碑。
陈冬认为,现在社会的转型发展非常快,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慈善事业是当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慈善事业不是政府“包打天下”,很多地方是政府职能覆盖不到的,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例如去年漳州全市各级部门共慰问困难户31000余户,发放慰问金及物资近2000万元。但是还是有一些人没有覆盖到”。他说,慈善公益事业进行了公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目前慈善公益事业要做的是如何走向专业化、科学化、透明化运作。
据了解,“公益走向现代化”圆桌会议由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主办,漳州市民政局、漳州市慈善总会联合承办,邀请漳州市有关领导、国内相关学者和漳州与慈善有关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人,一起探索共建公益专业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而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是一家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主要资助青少年儿童助养助学、养老公益事业、各类公益教育活动等。
慈善,漳州各界在行动
2012年,漳州全市共举办宗教慈善活动88场次,共筹集慈善资金148.1559万元,这些善款,用于助残、资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奖学助学等。据统计,过去一年漳州市宗教界捐助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1700多万元。
2012年,漳州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60%。累计实施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及定额救助2.37万人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3207.57万元。
漳州市红十字会系统完成受理2012年度“福建省红十字城乡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申请2252件,申请救助金额1602.41万元;全年获批小天使基金、阳光天使基金申请21件,获批救助金额60万元。
目前,漳州全市共有5万多名城乡重度残疾人,享受每人每月补助50元和30元的困难补助金。漳州市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补助20元,全市每年增加投入1000多万元。
2012年,漳州全市工会系统共筹集资金427万元,慰问困难职工4892户。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资金193万元,资助582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上学。
目前,漳州全市共有慈善总会11家(漳州市慈善总会和除诏安县外的10个县级慈善总会),截至2013年1月,漳州市、县两级慈善总会共接收捐款1.04亿元,共开展各类慈善项目76个,发放救助款物5285.6万元,惠及群众达6.56万人。(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炳光 通讯员 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