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汉服的美女放着风筝
碧湖生态园里,孩子在放风筝
汉服社社员动手做风筝
闽南网4月7日讯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昨天风力不小,是个适合放风筝的日子。漳州市区碧湖生态园就成了市民放风筝的首选地。
昨天下午,碧湖公园满满的都是人。抬头一看,满天空都是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风筝。
公园外,卖风筝的摊位站满了市民。其中大多是家长,他们带着孩子,想挑一只合心意的风筝。
“难得有个假期,带孩子出来踏青。”市民张先生说,顺便也能陶冶情趣,放风筝是春天不错的户外运动。带儿子来的陈女士说,市区里难以找到一个空旷的地方,而碧湖生态园地大风景好,特别适合放风筝。
汉服美女放风筝成风景线
昨天下午3点,公园里来了一群姑娘。她们身着各样的汉服,很快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原来是漳州琉璃汉服社的社员们,又组织清明活动了。她们在碧湖公园草坪上,自己动手糊风筝,放风筝。
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说的就是美女在春季放风筝的场景。“真新鲜,现在很少动手做风筝了,都直接买现成的了。”市民小李说。
其实,糊风筝可比放风筝难多了。“两边要平衡、一样重,骨架不能太重太轻……”社员说,在古代,糊风筝可是一种比赛,比的就是谁糊的风筝漂亮,飞得高。
古代放风筝意味着放晦气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如今,许多人已不谙“放断鹞”,但清明放风筝的民俗仍沿袭。在云淡风轻的仲春,擎着风筝去旷野放飞,无疑是一件赏心乐事,一项休闲健身。
古时,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海都记者 郑娟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