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月港出入的那些日常品
明朝以来,《龙溪县志》就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当时珍山(现湖林)乌龙茶、仙都茶叶在龙溪一带闻名遐迩,大量茶叶经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行水路运往海澄月港出口,传播至南洋(今东南亚),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荣。《海澄县志》记载,明朝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300吨,居全省之冠。今天欧美地区将茶叫成“tea”,是根据当时漳州话发音而演变来的。
茶叶
漳绣
漳州刺绣又名“漳绣”。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用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其中空心打只绣和凸金绣是漳绣特技。当时,漳州海商从月港带绣品到异邦,漳绣因此流传国外。
烟草原产南美、西印度及美洲,后传到欧洲。我国古无烟草,其传入我国始自漳码。明代中叶,月港兴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商港,与外国商人频繁贸易。明朝万历年间,烟草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月港,过后就遍及各地,世界各国给烟草定名有百余种之多,传入中国音译名之一为淡巴菰,这在史书上有所记载。1934年出版的商品调查丛刊《上海之烟与烟业》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人因并有菲律宾后,由吕宋传入中国福建漳州(为龙溪县辖区),次入澳门再入台湾,尚未入我国内地也。”姚旅《露书》记载:“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有人携种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其国售之。”黎士宏编著《仁恕堂笔记》:“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石码)。”《广信府志》说:“烟草本名淡巴菰,俗称石马、小溪,皆闽地。”石马(即石码)与小溪,都是漳州的市镇。石码与月港毗邻,烟草再从石码经月港传向别处。
烟草引入福建之后,首先在漳州种植,以后传播到沿海的泉州、兴化,发展迅速。明万历末年,便有商贾大户在新烟登场时设店收购,经防潮包装后贩运到台湾、新加坡和吕宋销售,烟叶已是漳州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之一。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石码烟草已传播到粤、桂、贵三省。石码(锦江)当时地处两县界区,建埠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逐渐成为漳州郡之门户,镇区手工业盛行,烟丝加工业也较早发达。同时,漳州府各县也普遍种植烟草。17世纪初,平和县种晒烟多,质量较好。
明朝万历年间《漳州府志》有关番薯的记载
番薯原产于美洲的热带地区,后传至吕宋(菲律宾),明朝万历年间由吕宋经月港传入漳州。徐光启《农政全书·甘薯疏》云:“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自海外得此种。”所谓甘薯,应是山薯之类,为中国土产。今日所食之番薯,来自外洋,据记载,番薯传入中国,约在明代,初入之地,有广东福建二说,首次携来者,亦有林怀兰陈经纶二人。自广东传入为林怀兰携来,得自交趾;自福建传入,为陈经纶携来,得自吕宋。陆耀《甘薯录》云:“明季有闽人陈经纶自吕宋移其种归,巡抚金公学曾,劝民树艺园人种入,号为金薯。”明代周亮工《闽小纪》(1610年前后)记载:“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初种于漳郡(即漳州),渐及于泉州莆田。”清代王锡祺所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也有“闽人多贸吕宋,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瘠土沙砾之地皆可种。……中国人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盒中以来……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州,渐及莆,近而长乐、福清皆种之”的记载。